侨报视点:突破中日关系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江泽民功成名就,退出政治舞台,胡锦涛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实现了权力的平稳交接,真正开始迈入胡锦涛的时代。日本的许多政界人士,在谈及低迷的中日政治关系时,都将原因归咎于江泽民时代的反日爱国主义教育,江泽民的离去,令他们欢欣鼓舞,对中日关系的改善再燃希望之火。

将中日政治关系陷入僵局的原因归结到中国的反日爱国主义教育,这纯粹是日本方面一厢情愿的想法,这里不多详述,但中国政权的交接,的确为中日关系的改善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而最近两国政界的一些互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双方微妙的立场调整和筹码交换的慎密算计。中日政治关系的改善,曾经有过绝好的机会,2003年5月,胡锦涛在刚刚就任国家主席后在俄罗斯与小泉首相会谈,主动提出“放眼长远,筹谋大局”的面向未来的对日方针,同时,中国国内学界的“对日新思维”也炒得火热。面对中国方面的积极主动态度,小泉首相虽然在援助中国抗击SARS方面抛出个绣球,但在更关键的历史认识等问题上裹足不前,期待中国方面作出更大让步,其结果是热闹一时的“对日新思维”无疾而终,两国政治关系更趋冷谈。对此,当时日本国内的许多中国问题专家对小泉粗糙的外交手腕提出了相当严厉的批评。

对小泉政权而言,已经错过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次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因为胡锦涛政权的长期化已成必然趋势,如果这次处理失当,那么其付出的代价更无法预料。

小泉如何出牌,的确引人注目。最近小泉改造内阁,选择町村信孝出任外长,这一人事安排颇对中国外交高层的口味。町村是个非常熟悉中国事务的政治家,在其出任外务政务次官其间,曾全面负责江泽民的访日相关事务。町村和目前中国领导班子内的多名高官有良好的个人关系,他的上任,有助于两国间外交层面上交流渠道的畅通。町村果然给足中国面子,虽然他履行职责要为小泉的参拜靖国神社辩解一番,但同时他又与小泉划清界线,暗示他本人不会去参拜。在小泉向他摊派五项基本外交课题、要求他强化与美俄关系时,町村又“擅自”修改指示,特意补充强调要努力修补冷淡的中日关系。在这里,町村是自作主张还是与小泉在唱“双簧戏”,值得深究。

反观中国方面,对日外交的动向也颇令人玩味。唐家璇在接见小泽一郎时公开抱怨:“中日关系现状比建交时更差”,而胡锦涛在接见河野洋平时则暗示:目前的困难不能与恢复邦交时的困难相比。言下之意,中日关系改善的空间依旧广阔,关键是双方如何拿出诚意与勇气来。 在这里,两国领导人在处理中日关系问题上好象都出现了步调不一致的奇怪现象,但这里恰恰反映出双方在这个特别微妙时期水面下的智慧较量。站在未来发展的角度,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强烈冲动,问题的关键是:谁先迈出一步?妥协的代价究竟有多大?由此,双方在进行着激烈的筹码互换,既不能一杆子把事做绝,又不能在原则上大幅退步,这样,双方都要有人装白脸,有人充红脸,只有这样,才能在交涉中保留回旋的空间和余地。这种较量,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把责任推给对方,由对方来出首张牌。小泽一郎在面会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时很干脆地说:“(中日关系)目前处于非常困难的微妙阶段,日本方面虽然也有责任,但主要责任在中国,中国球迷在亚洲杯上的做法冷了日本国民的心。”而河野洋平也“告诫”中国领导人:中日之间不仅有战争的历史,还有32年友好合作带来繁荣的历史,希望中国方面也能把这一点告诉下一代。

中国方面何尝不知道日本这些要人的真实动机。虽然中国以国家元首的超规格礼仪隆重接待了河野洋平,但胡锦涛还是很严肃地提出靖国神社问题,并回应日本方面的指责,指出中国并不希望“政冷经热”的局面持续太久,但责任并不在于中方。值得一提的是,胡锦涛在2002年11月就任国家主席以来,这是首次在与日本政要会谈中谈及靖国神社问题。胡锦涛在这个敏感问题上向日本施加压力,显然是有针对性的,是在敦促日本拿出诚意迈出第一步。

随着10月和11月中日首脑在国际舞台上正面碰撞机会的来临,双方在外交舞台上的较量将日趋激烈,在改善两国关系的高调下,究竟谁先迈出第一步?这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