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纪行

武汉,简称“鄂”,地处中原腹地,湖北省东部,市内多湖泊。通常是指长江、汉水汇合处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的合称。驰名古今的兵家必争之地“武汉三镇”即指此。由于武汉地处长江航线与京广铁路干线交汇处,为华中地区水陆交通枢纽,因此,武汉也有“九省通衢”之称。

武汉的历史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分分合合,形成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特殊的历史沿革,考古学家们已证实,一万多年前,武汉地区已有先民生息繁衍,市郊的盘龙城遗址,考证为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万国古城。武汉在夏代属荆州,周初属周南,秦属南郡,汉称江夏郡,东汉之后,以长江为界,江南江北置九县,明成化年间,形成武昌、汉阳、汉口的三镇格局。武昌之名始于孙权以鄂城为都时,寓“因武而昌”之意也。明代以后,人们习惯把此三镇统称为“武汉”。到了1926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临时召开联席会议确定,确立国都在汉,以武昌、汉阳、汉口作为京兆区,正式定名为武汉。

在湖北省博物馆里,对武汉历史有着详实的记载,商朝有著名的“武丁(殷太宗)南征”;战国时有楚灵王联合12诸侯发动的吴楚大战,既闻名的“楚灵王震夏(夏口)”;三国时,在今武汉江夏区赤矶山发生了名震历史的“赤壁大战”;西晋惠帝时的“张昌起义”;唐敬宗时的“牛僧孺治鄂”;宋高宗时的清远军节度使、武昌开国侯岳飞在鄂率军北上抗金,并在鄂州写成传颂古今的《满江红》;1356年,徐寿辉率红巾军反元起义,并在汉阳建都称帝;崇祯16年,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攻破江夏,史为著名的“张献忠火烧楚王府”;清道光17年发生的震破红夷(指英国)胆的“林则徐武汉禁烟”历史画面翻到清咸丰2年,太平军攻克武汉,东王杨秀清在汉口建东王府,此为“东王克鄂”.从光绪15年起,“张之洞督鄂”17年,为武汉的近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决定历史的镜头拉到清宣统3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首义”,废帝制,建民国,重写了中华历史。

武汉的历史可谓波澜壮阔,武汉的风景也是美不胜收,蜚声中外的武汉黄鹤楼,就濒临长江之滨,雄居蛇山之首,“拔地倚天,耸翠如屏”是对其最好的描述。登楼远眺,极目千里;俯瞰江汉,气势磅礴。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中国三大名楼”的黄鹤楼,始建于三国鼎立时的吴、黄武2年,至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历代文人骚客登楼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并有多如珠玑的神话传说。即使如狂放的李太白登楼见到了崔颖的“昔人已乘黄鹤去”,也只能掷笔而返,空留“搁笔亭”让后人嗟叹。

黄鹤楼历经几次损毁,今日的黄鹤楼,是由楼、亭、轩、阁、坊、廊、榭等组成,因山就势,或许或断,错落有致。身临其境,前不知其所究,后不知其所止,沿石级仄径,寻景觅幽,实是流连忘返之宝地,怡情悦性之妙处也。

著名的东湖风景区,碧波万顷,水鸟出没,泛舟湖上,只见:南岸,山峦吐秀,梭舍林立;东岸,丛林溢翠,鸟声悦耳;北岸,荻芦含碧,鱼舍井然;西岸,听涛竹园,风光无限。悠悠湖上,仰视楚天,被枕鄂水,融于天地,只觉楚乐,再不思归矣!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在龟山之西,月湖之畔,是一座汉白玉筑成的石台,台上立有一四方形石碑,正面镌刻有“琴台”二字,相传为伯牙抚琴遗址,周围花木扶疏,幽雅别致,正适“高山流水”之妙音,不过想起伯牙摔琴谢知音,致使“高山流水”成人间绝响,则又不觉黯然…… 楚天台,是来武汉必看之地,只有登上楚天台,你才会有那“极目楚天舒”之感,也只有进入楚城,你才能真正领略到楚地文化的不同凡响;楚国武士们的刚烈雄风;楚地风俗的淳朴、风趣;楚国男人的豁达雄性;楚女的楚楚风情。而当楚人身穿古服,演奏那楚地独有的曾侯乙编钟时,那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的无出其右的独特音质,舒缓、急速的独一无二的演奏手法,一时间,屈原自绝汨罗江之悲情;越王勾践卧薪之苦楚;赤壁鏖战之壮绝;交替显现在眼前,似真还幻,使你犹若梦中……

楚国风光,楚地人文,一种奇异的对荆楚文化的再认识,将使每一位走进武汉三镇之人,与荆楚大地贴的更紧更近。何况还有神农架、纪念大禹治水,疏导江汉的晴川阁、长江三峡、秭归屈原祠、古隆中、武当山、文武赤壁等无限美景时时在诱惑着我们、吸引着我们再向湖北行呢。(本文作者系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