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景谈天:日本的现实主义(上)

公元663年(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8月27日上午,中日关系史上的第一次战争——白村江海战爆发了。

当时日本的国内背景是以主张改革的舒明天皇之子中大兄皇子(626-671)和出身于世袭祭官家庭的中臣镰足(614-669)为首的新势力集团,利用朝鲜半岛新罗、百济、高丽三国使节向大和朝廷进赠礼品之际,刺杀了当时权倾朝野的苏我入康,夺回并建立了以中大兄皇子和从隋唐留学回来的“海归”们为中心的政权,并在日本历史上首次使用了取其“伟大的变化”之意的年号——大化。然后,通过利用从大唐留学二、三十年后回来的“海归”们的宝贵经验,取精华去糟粕制定了一系列的包括“废除世袭氏姓制”、“设立中央集权机构”、“废除皇室和贵族土地所有制及部民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建立租庸调制”及整顿交通、军事制度等等,这就是史称的“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开始,也可以说是日本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它更使日本开始由弱变强并觊觎起朝鲜半岛来。而当时的国际背景是朝鲜半岛正处于新罗在大唐的支持下,进行着统一朝鲜半岛的战争阶段,自认羽翼已丰的日本为了改变在朝鲜半岛的势力布局,迫不及待的派出二万七千兵马联合半岛上的百济政权的五千兵马,来对抗唐朝和新罗的军队。当时的军力对比是大唐水军约七千人,170艘战舰,日本水兵却是万余人,更拥有战舰1000余艘,日本水军人多船多,但兵器落后,而大唐水军虽兵少船少,但却是船坚器利,武器装备优良。结果是自恃人多船多的日军首战即告失利,次日,不知死活的日军又发动进攻,据《旧唐书?刘仁轨传》记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日本书纪》第27卷对此亦有详述:大唐军将率战舰170余艘列阵白江村。27日,日本船师初至者,与大唐船师会战,日本不利而退,28日,日本诸将与百济王不管天象,而相谓之曰‘我等争先,彼应自退’,更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打唐坚阵之军,大唐军自左右夹船绕战,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众,胪舳不得回旋,朴市田来君仰天而誓,切齿嗔杀数十人,于焉战死。是时,百济王丰璋与数人乘船逃去高丽。

白村江海战给了日本极其深刻的教训,使日本人认识到了自己与强国大唐之间的真正的差距,因此,日本人非但没有为此与大唐交恶,反而在665年遣使参加泰山封禅,669年又派河内鲸为“平高丽庆贺使”前往长安,祝贺大唐在朝鲜半岛的彻底胜利。同时,此战还有个直接效果就是使日本停止了对朝鲜半岛的扩张,更在此后的1000余年里未曾向半岛用兵,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千年的和平。这一切,都显示出了日本人的现实主义思想是自古就有之的,在比自己更强大更先进的大唐文明面前,日本心服口服地低下了谦恭的头。

如果说“大化改新”是以中国化为最高理想的话,那么,“明治维新”就是以西洋化为最高理想的典范。在位45年的明治天皇,在其在位期间,建立了天皇制专制政权,他宣布版籍奉还、实行废藩置县、改革地税、制定帝国宪法、招聘西方专家、并像当年派出遣隋使遣唐使般向西方派出留学人员,大力发展教育,培养本国人才,然后像扔破靴子一样扔掉了曾经虔诚的学习模仿过的中国文化。经济方面也采取奖励贸易、统一货币、创办银行、发行纸币等一系列措施,并设立邮政通讯机构、促进铁路及海运的发展,为日本新型经济的出现创造条件。随着西方的先进技术、文化思想源源不断的传入日本,日本开始步入小康阶段。而通过这一切达到了稳固以富国强兵为终极目标的皇权的明治天皇,这时,觉得自己已是羽翼渐丰了,于是,他开始着手改组兵部省,设立陆军部与海军部,建造军事院校等。明治天皇这一切“明智”的决断,其结果是使日本仅用几十年就走完了西方几百年才走完的路,使日本的综合国力渐凌于中国之上,当然,这时的明治天皇也开始有了新的现实主义想法。(本文作者系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