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景谈天:把快乐还给孩子

前阵子偶翻《东方早报》,欣喜地看到了一则四川省教育厅颁布的关于青少年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8条规定,其中有:实行“朝九晚五”作息时间,不准学校安排学生上早晚自习、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余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一般不超过每天1小时,等等详则。这样做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把快乐和时间还给青少年”。

之所以欣喜,是通过四川省教育厅的这一举措,使我们对中国的儿童教育终于看到了一线希望,那就是从部分省市“把快乐和时间还给青少年”的硬性规定上看来,说明国内教育机构已开始逐渐认识到,孩子的起步阶段最重要的是打下健康的身体、开朗的性格、基本的道德判断和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等基础,而智力上的提升则是次要的这一事实。从国内学术界、传媒等对儿童教育的越来越多的广泛讨论来看,青少年时期的早期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的爱、沟通、合作、探究的能力之观点,已愈来愈被人们所接受,国学大师钱穆曾指出的“青少年期之教育,大要言之,应以锻炼体魄、陶冶意志、培养情操、开发智能为主,而以传授知识与技能次之”的论点,也愈来愈多的得到了家长们的理性认可。

自从恢复高考,尤其是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独生子女“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一盲目信念,再加上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学生的升学率直接与老师的工资奖金挂钩的经济动力刺激下,通过家长与老师的默契配合,铺天盖地的家庭作业、繁重的在校学习科目,使得大多数的孩子们已处于每天平均只能睡不到6小时的过酷生活状态之中,不仅仅如此,什么“星期日学校”、“假期辅导班”、“高考补习班”等名目繁多的各种业余教育机构又彻底的剥夺了孩子们假期与周末的自由,至于享受什么游戏、涂鸦、幻想、唱歌、跳舞,与大自然接触、交流,在大自然中感动和接受陶冶这些本应属于孩子们的特权,那简直就是奢侈的妄想了。

这尚且不算,据说现在有些孕期妈妈,对胎教越来越重视,本来嘛!重视胎教不是坏事,但每天对着自己腹中的婴儿读唐诗背小九九,效果着实令人怀疑。现在的幼儿园,也是基本上与小学无二,体育训练设施、游戏室等形同虚设,数学课电脑课外语课必备。毋庸置疑,无人说父母、幼儿园、学校不是一片好心,任何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幼儿园就学完小学课程,小学就学完中学乃至高中的课程,高中,就得有个大学生的样子了,真的做到这一点了,家长们也就能心安理得的自豪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神童,而自己也就理所应当的是神童“优良品种”的提供者,可实际上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只能说明家长与学校在对待青少年教育的问题上已经步入了泥沼和误区,他们共同的努力只能是伤害儿童的天性、毁坏儿童的发展基础、破坏儿童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葬送了每个孩子都应拥有的欢乐童年。

一味的追求学习,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生活在海外的华人知道,日本的儿童教育可以说就是典型的顺其自然,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那宽松的课堂环境、各种强健身体的体育活动、自理自立的家政训练、因势利导的团队精神培养、开拓视野的定期与大自然接触、修学旅行等等,孩子们在快乐中完成了中国领袖提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况且,日本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是贯穿于小学中学高中乃至大学的,事实上是这些表面上明显不如中国的教育环境,却使现代的日本科技领先世界,经济领先世界,甚至于日本人的品德在世界上也是好评一片,领先世界。回头看看我们中国孩子在与日本儿童共同举行的夏令营活动中的不能自理、难以自立、缺乏团队精神、不肯吃苦、体力难以为继的种种不良表现,我们对自己的教育,是应认真反省了。

可见,孩子的成龙成凤,并不是以考上名牌大学为准绳的,父母、学校能够真正做到以儿童为本,不做儿童世界的侵略者,能够真正明白青少年时期,孩子最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做到这些,你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中站得更稳,跑得更持久……(本文作者系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