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景谈天:由吃肯德基想起的

鸡年嘛,还是想说说与鸡有关的。元月初去上海的一天,适逢中午肚子闹饥荒,抬头就见一头白发、山羊胡子、身穿洁白棕榈套装的Sanders上校老头,戴着眼镜笑眯眯的站在路边迎客,不由得食鸡之心大动,随人流涌进肯德基餐厅。只见五、六百平方米的大厅,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粗略毛估,五个售货口排队的至少有百人左右,座无虚席的座位边上,又大都立着端着刚刚买好的原味鸡块、鸡腿汉堡、香辣鸡翅和薯条、百事可乐等套餐的客人。我晕!先是饿得肚晕,接着又是由眼前景象引起的头晕,好不容易排完了队,好不容易排上了座位,等吃完一算,排队30分钟,排位子20分钟,就餐10分钟,吃份快餐竟然花去了一个小时,而且是无怨无悔,一点脾气也没有,这就是肯德基的魅力。

想想肯德基创始人Sanders上校创立肯德基的时候已是66岁月领105美元社会保险金的退休老头儿,短短的几十年,肯德基已成为巨无霸国际名牌企业,在全世界拥有超过9600家连锁分店,并且仍以每天一店的速度在这个世界上急速扩张着。实话实说总是说“用事实说话”。那么,仅从中国一地的数据来看,目前,肯德基在中国的分店数已超过了1200家,仅排在中国餐饮业十强内的五家肯德基餐厅的年营业额就是近30亿人民币,这还不算其他的肯德基餐厅,最有说服力的数据显示应该是震撼的效果了吧。

让我们来看看肯德基在中国都做了些什么,首先,肯德基将亚洲区的总部迁往上海,原料的采购几乎完全是中国本土化,像面包、鸡肉、蔬菜已完全来自中国本土,原材料的本土化理所当然的获得了政府的全力支持,此举同时也让肯德基把生产成本降到了最低,使其产品更具竞争力。肯德基洋品牌的“趋于本土化”的战略部署,就是在保持其传统主打产品地位的同时,适当考虑所在国的国情以营造一种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相近的经营氛围,来吸引更多的本地消费者,无疑,这一核心战略部署,正被与日俱增的开店数和利润增长来证明着其无比的正确性。在产品的内容上也是每月必推出长期或短期的本土化商品,比如在四川的肯德基餐厅就首创了川味辣子鸡,北京则有老北京鸡肉卷,南京最有趣,竟然“挂鸡头卖鸭肉”,推出了脆笋煲老鸭,不甘落后的北京亦急急地让老鸭汤上了柜,最近,广州的老牌凉茶王老吉也堂而皇之的登上了肯德基的台面。寒稻香蘑饭、榨菜肉丝汤更早已成为了肯德基的家常菜,如此种种,肯德基在中国正在大刀阔斧的进行着企业的创新。

看看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年度中国餐饮业十强名单,肯德基和麦当劳两家就联手占据了十强中的八个席位,其中肯德基五家,麦当劳三家,换言之,就是说素以“食文化”饮誉天下的中国餐饮业的顶级争夺,是由两个美国的快餐品牌在进行着,这对于中国餐饮业当属莫大之讽刺了。餐饮行业的竞争是残酷的,肯德基亦不能例外,与它的传统老对手麦当劳的竞争就是名例,从最初的在相同或相近的产品如圆筒冰激凌、辣子鸡翅的价格战的短兵相接到现在确立两者的不同消费群体而形成的战略差异,已使这两大快餐巨头从竞争对手上升为了竞争伙伴,因为他们在竞争中都明白了有自己固定的消费群体形成消费者对自己品牌的忠诚度才是最重要的这一真理。事实上也是,他们的竞争让他们实现了双方的共同赢利。

在树立品牌方面,无论是肯德基还是麦当劳,总会在节日里推出相应的产品更多的营造氛围,注重产品以外的东西而非产品本身。直接效果就是现在的中国小朋友大都知道过生日应该去这两家餐厅,甚或可以这样说,只有到了肯德基或麦当劳才知道现在过什么节,在品牌上的用功之深,亦足以让中国餐饮业汗颜。至于国内的餐饮业,无论大、中、小型餐厅,能连开三年不倒的当属凤毛麟角,经营方式无外乎以靠拉关系来稳定顾客,再附以为降低成本而刻意选用的假冒伪劣产品,只知道“天天特价菜”,竞争也是你降我也降的恶性竞争,最后一不留神演变为自相残杀的“肉搏”而共同死掉。从不注重经营饭菜以外的东西,不懂得塑造品牌,或者可以直接说,中国的大多数餐饮企业只是在做生意,而非做品牌,自然容易毁于一旦,而不能使企业做大以保基业常青。时值今日,人们的消费观念已是与时俱进,餐饮企业最重要的是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要让顾客感觉到的是价值而并非你的产品价格比对手低多少。

鸡年,叽叽咕咕地说些鸡话,如能对轰轰烈烈的在日华人餐饮业提供点有价值的帮助,是为幸甚!(本文作者系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