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如何走出“历史认识问题”的困境?

8月14日,正当日本主流媒体大都聚焦“靖国参拜”,很多人认为应祭祀“为国捐躯的英灵”时,《每日新闻》发出了一点“不和谐音”——刊载了一则揭露日军暴行的报道。该报道写道,某书籍编辑在旧货市场,发现了46张1938年日军侵华期间对上海松江区钱家草村进行扫荡的一组系列照片。该组照片摄录了日军部队出发、袭击和抓捕村民并进行审讯、放火烧毁房屋、逼使村民挖坑,最后将40个村民每10人一组,用机枪或刺刀杀死后,掩埋在他们亲手挖的坑里的整个过程。照片还附有作为军队报告的记录。“近现代史专家认为,系列照片摄下的这一事件,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因为,该组照片摄下的这一事件,不仅作为惨案参与者的士兵在寄给亲人的信中有描述,而且时间、地点和中国称之为“钱家草惨案”的文献记载完全吻合。

8月19日,《每日新闻》再次刊载相关报道:“为了验证这次发现的照片和信,我们前往事发地钱家草村对惨案罹难者家属进行了采访。”随后记述了记者对“钱家草惨案“的幸存者、90岁高龄的王书珍老人的采访实录。同一版面还刊登了一些日军士兵给家人的信以及记者的评论。信中写道:“战争真是太有意思了”,“可以从中读取战场上的士兵的战争观”,“可以从中发现当时的士兵异常的精神状态。”

8月23日,路透社驻东京记者发的一则消息,与《每日新闻》的上述报道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比。该消息称,日本岛根县松江市教委要求所属各中小学,在阅览室的书架上撤掉《赤足小子》漫画。

《赤足小子》漫画是根据中泽敬二在1945年8月6日广岛遭原子弹轰炸时的亲身经历绘成的,讲述了一个失去父亲和兄弟姐妹的小男孩的挣扎,描绘了“原爆”后的荒凉景象,展现了日本军人在亚洲的残暴罪行。松江市教委认为“漫画图片过激”。但是,这一决定遭到很多日本人的公开反对。他们担忧此举是粉饰日本战争历史趋势的一部分,并担忧这是首相安倍晋三重塑日本战争历史、不愿认真道歉的计划。

《每日新闻》和日本松江市教委,对分别发生在中国和日本“松江”的事例,为何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很多日本人对松江市教委的做法为何反对,报道本身已有足够显示。笔者认为需要略加强调的是,不仅因为日本曾侵略中国并犯下残暴罪行,用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说法:“不幸的历史伤痕依然深深留在亚洲近邻各国国民的心中”, 而且因为中国人对历史有着异常的执着。放眼四望,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如中国这样,拥有浩瀚史书:从官纂的“二十四史”等正史,到《世说新语》、《洛阳珈蓝记》等杂史,中国人历千年不衰编纂史书的执着,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人对治史为何如此执着?古人刘知己在他编纂的中国首部阐述史学理论和方法的专著《史通》中强调,为了“彰善贬恶”。今人肖黎主编的《中国历史学40年》写道:“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的过去,但其视野也注视着人类的现在和未来。”笔者真诚希望有着“江河流水史观”的日本政府和民众,能够理解中国人对历史的执着和具有悠久传统的历史观,理解中方为何一再强调“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并在“历史问题”上,采取有利于改善中日关系的行动。(作者系中国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