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2岁日本睿智老人的声音

2012年9月15日,日本《每日新闻》在第三版刊载了原《文艺春秋》总编、作家半藤一利的署名文章“学习历史法庭的审判”。读后,感触良多,也了解了当下的日本,虽然有石原慎太郎这样年届80的政棍老朽在胡言,但同时毕竟也有着82岁的睿智老人半藤老先生这样的有识之士在发声。

时至中日之间在钓鱼岛事件上闹得剑拔弩张之际,半藤先生以“从日中历史开始思考”开口,向日本政府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忠告。先生开篇从81年前,也就是1931年(昭和六年)9月18日的“9•18事变”后引发的中国全国性反日运动的原因开始分析。先生认为,1915年(大正四年)由大隈重信内阁逼迫袁世凯政府签署的卖国“二十一条”经曝光,已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而至1919年(大正八年)1月,作为一战协约国的中国在巴黎参加战胜国的“和平会议”时所提出的废除“二十一条”和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要求被拒,这直接引爆了中国人的爱国情绪,“五四运动”由此发生。半藤先生据此认为,以新兴国人的爱国情绪,与日本人当时在中国所犯下的滔滔罪行挂钩,就极容易引起中国人的反日感情。

先生虽然说的对,但却没有触及更久远的历史原因。从中日交往史来看,至甲午战争为止,中国一直是以上邦大国自居的。甲午一战,彻底打掉了中国人的这种优越感。彼时,反日的仇恨种子就已种下。而8年抗战史,更使对日之仇几达不共戴天之步。所以,只要是遇到合适的机会,抗日之星星之火就会燎原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半藤先生是在试图从中日历史方面的因果来委婉地批评日本政府的不智。

接下来,先生继续分析。他认为,战时,日本指导者在当时战争景气论以及军部的压力影响下,已经彻底闭上了嘴,失去了制御这辆战争之车的车辕之能力。尤其是在1930年(昭和五年)于伦敦召开的军缩会议,当时一直以反军论调见诸于世的《日本每日》、《朝日新闻》,也均在中国东北和内蒙的巨大利益面前以万宝山事件为契机开始改变了态度,转而支持军部喊起“守住满蒙”的口号。借此舆论势头,日本关东军一鼓作气占领了中国东北绝大多数土地,并志得意满地宣布退出联合国,推进自己的大国主义进程。先生说得好:如此作为,其实,日本已经走上了一条亡国的不归路。在此,半藤先生暗示出了一旦开动战争机器,那就会很难控制,最后走向何方、结局如何,二战时的日本就是最好的例证。

接下来,半藤先生又以自己亲身采访主导暗杀张作霖的关东军高参河本大作和破坏卢沟桥停战协定的主谋牟田口廉也联队长为例,告诉世人,从这二人的嘴里,从没听过“反省”二字。我们读来,就感觉先生似乎也在向世人暗示,是日本人对侵略战争的不肯真正反省、诚挚谢罪,才是中日每遇争端就会使矛盾升级的主因之一。

最后,半藤先生结论:至于最后谁正确,以四面是海、资源匮乏的日本来说,其实,除去坚持和平主义是无其他路可走的。“轻佻浮薄”的言论和行动绝不会给日本带来什么好事儿。读至此,我们也可以从半藤先生冷静睿智的分析中,看出老先生那欲以史为镜来谆谆劝告世人只有着眼于历史,面向大局,才能在中日之间遇到困境时从容应对以维护和平。

半藤先生,老而不朽,堪为和平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