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日本主流媒体之一的《日本经济新闻》刊登了这样两则消息。一则消息的内容为:“瞄准10年后倍增的中间阶层”,日本服务业向中国进军。其中提到一家名为“日本通运”的搬家运输公司,已经在中国上海开设了子公司,从11月份开始从事搬家业务。这也是海外企业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面向个人的搬家公司。据悉,“日本通运”公司预测到2014年,中国上海富裕阶层的搬家将达到8000件,他们希望把其中40%的业务拿到自己手中。另一家名为“东进”的补习学校,也准备今年年内在上海开设面向儿童的英语教室。该校认为中国的“教育热”将形成一个很大的市场。另外一则消息的内容为:日本武田药品工业会社社长、日本经济同友会干事长长谷川闲史近日表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国将会研制出具有革新性的医药品,日美欧企业垄断世界医药品的时代就要结束,因此日本企业要对中国等国的制药业研究给予积极的支持,努力构建合作关系。
这两则消息让人们感受到,日本的企业家具有长远的眼光。他们看到的不仅是眼前的中国社会,也不是一时一事的中国社会,而是看到了“不久的将来”,看到了“十年以后”的中国社会。相比之下,时下的日本政治家似乎很少具有这种长远的眼光,他们看待中国、看待中日关系的时候,大都盯准眼皮下的事情,谈不上鼠目寸光,却绝对没有高瞻远瞩。
这两则消息还让人感受到,日本的企业家具有行动力。他们看准了未来中国市场的发展前途以后,不是夸夸其谈,坐而论道,而是闻鸡起舞,采取行动,一方面下手赚取现实之利,另一方面为未来的赚利积极地布局铺路。相比之下,日本的政治家则纠结在当今中日关系的一些矛盾之中,不是想方设法地解决矛盾,反而是不断地制造、增添新的矛盾,难怪日本最大的经济组织——经团联对日本政府常常有不满之声。
在看待中国以及处理中日关系上面,为什么日本企业家和日本政治家的眼光和行动力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对此,或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这与日本企业的“适应性”是有关的。近年来,面对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经济结构的转变、国际市场的变化、日本国内市场的萎缩等等,大多数日本大型企业都在努力地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让自身做到“适者生存”。这种与时俱变的“适应性”,不仅让日本一些企业绝路逢生,获得新的发展机会,也让日本一些企业未雨绸缪,颇有一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味道。相比之下,日本的政治家则大多是在冷战后教育体制中成长起来的,头脑中具有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他们无法摆脱日美同盟带来的意识影响,更无法适应和平崛起的中国带来的变化,一直到今天都不知道怎样对应中国的发展。
这样说来,日本的政治家实在有必要好好向日本的企业家学习,学习他们看待中国以及中日关系的长远眼光和判断力、行动力,至少不要去做破坏日本企业家投资中国的环境——中日经济关系的事情。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
|
![]() |
2025/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