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风雨,四十年沧桑。明年,将是中日恢复邦交40周年的日子。此时此刻,“饮水不忘掘井人”,我们不仅怀念为中日关系发展作过贡献的中日两国众多政治家,也希望能够听一听当今日本政治家对此以及未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建议。8月26日下午,《日本新华侨报》记者前往日本众议院第二议员会馆,对日本前首相竹下登的弟弟、自民党籍众议院议员竹下亘进行了专访。下面是访谈摘要。
中日两国应携手促进世界和平
《日本新华侨报》:明年,我们即将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的日子。回顾这40年走过的道路,您的哥哥竹下登以及您本人都曾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做出过贡献。这期间,中日关系也经历了风风雨雨,既有良性的互动,也有磕磕碰碰。您认为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应该注意什么呢?
竹下亘:我和我的哥哥竹下登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我比他小23岁,身高也差17厘米左右。我是从给他做秘书开始进入政界的。在那之前的中日关系,我没有亲身的经历,也就说不清楚。只是感觉当年能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日中双方都做出了很大努力。恢复邦交以后,双方都一直朝着相互友好、发展密切关系的方向努力,基本没有什么不和谐的声音。到了竹下登担任日本首相和中国李鹏担任总理期间的日中关系更是如此。
说到未来日中关系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我想谈一件事情。当年,南北朝鲜都准备加入联合国,但相互有一些排斥。美国、日本就与中国协商达成共识,共同推动南北朝鲜同时加入联合国。竹下登首相与中国李鹏总理会谈期间,分析指出如果南北朝鲜不能同时加入联合国的话,最后可能是双方都不能加入联合国。从当时的情况看,如果南朝鲜先加入联合国,中国和北朝鲜不会答应。如果北朝鲜先加入联合国,美国、日本和南朝鲜也不会同意。只有双方同时加入联合国,才是符合各方利益的最佳选择。这样,竹下登首相就恳请中国派要员到北朝鲜进行说服协调。最后,各方都发表了赞成南北朝鲜同时加入联合国的声明。这件事情能够表明,日中两国在国际社会进行合作,就可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遗憾的是,现在日中两国之间好像已经没有这种协调互动了。这是今后日中关系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日关系正在走向成熟
《日本新华侨报》:不错,中日关系的确存在一些发展性的障碍问题。但是,有一种看法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日本经历过那场不愉快战争而又对中国怀着愧疚心情的一代政治家已经基本离开人世。伴随着那一代日本政治家的离去,日本政界致力于中日友好的力量正在变弱。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竹下亘:我认为,今天的日中关系并不能说完全不好。现在,日中双方如果觉得对方有什么问题的话,都可以互相说出来。彼此都可以说具体的问题,也可以说如果你这样做,我们之间的关系会恶化,如果你这样做,我接受不了,甚至说如果你这样做,我们之间会发生战争,等等。实话说出来后,日中两国之间肯定会有一些不愉快。但时,双方冷静地想一想后,还是会从国家利益出发,做出最务实的选择。日中之间也会相互协调,形成彼此都能接受的结果。我认为这是日中关系成熟的一种表现,虽然现在还不能说日中关系已经完全成熟,但和以前相比,可以说成熟了很多。
老一代政治家,总是要去世的。现在,关键是要认识日中两国都无法选择“邻居”,不管日本也好,中国也好,谁都不能“搬家”。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想怎样与邻居相处,尽量争取成为好邻居,实在不成,退一步说,也不要成为坏邻居,至少是能够和平相处的邻居。这就需要政治家的智慧与胆量了。
中日对“战略关系”理解的不同
《日本新华侨报》:现在看来,日本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担任首相期间,提出日中两国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建议。但是,这种战略关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互惠又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建议似乎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看到实质的内容。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竹下亘:安倍晋三是在小泉纯一郎之后出任日本首相的。当时,日中关系已经进入恢复邦交关系以来的最低点。所以,安倍首相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是,日中两国要想真正实现战略互惠关系,必须面对和解决很多问题,并不容易。这就给人一种印象,认为安倍首相不过是随便说说而已。我个人认为,建立日中之间的战略互惠关系还是很有必要的,这个大方向是对的。日中之间现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慢慢地建立起一种信赖关系,两国都不能仅仅为自己着想,需要相互体谅。我认为战略互惠关系中的“互惠”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战略互惠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上的信任,如果没有信任,什么都不好办。
《日本新华侨报》:对于“战略互惠关系”的理解,中日双方可能有所不同。中国方面对战略关系一般理解为“战略伙伴关系”,而日本方面似乎并不这样认为,同时还把“战略关系”和“伙伴关系”分开来看。中国人听到“战略互惠关系”后很容易联想到日美之间建立的军事同盟关系,日本方面则并不这样理解。对吗?
竹下亘:确实是这样。日本方面说的“战略关系”,一般是指在很多方面的一种合作关系。就如平常的业务往来中的合作关系一样,没有这种合作,什么事都做不成。对中国方面的理解,我们以后也要多多考虑。
日本市场还是很不开放的
《日本新华侨报》:您以前做过NHK电视台早间经济节目和NHK经济杂志等媒体的记者和评论员。现在,中日之间的经济关系比以前有了长足发展。二三十年前,主要是日本向中国投资,在中国成立独资、合资企业。近年来,中国企业开始在日本大量投资,很多日本媒体对这种情况表示担忧,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竹下亘:经济关系本身就是相互的。当年,日本企业到中国进行投资,现在,中国企业也开始在日本进行投资,这是一种好现象,说明日中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我注意到,投资的主要方向随着经济形势发展和技术提高也在不断变化,日本最开始是在中国投资钢铁等行业,后来慢慢转向电子产业等。从中国企业投资日本的情况来看,中国企业来日本投资一般看重日本的市场和技术。我要说的是,日本的市场还是很不开放的。这种不开放不是说日本违背WTO准则设置壁垒,而是在民众的心里。他们看见中国企业投资后,会这样问:难道日本企业的产品不行了吗?中国企业在日本投资不仅面临税收、制度等方面的问题,还因为很多投资集中在日本的高技术领域而引起了日本社会的担忧。日本怕失去在技术方面的优势。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在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保持技术领先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中国当时吸引投资的力度非常大。不管是从土地还是税收方面都给予了外资企业很大的优惠,这也增加了当地的税收和就业。我感觉,中国的魄力和推动事业的速度值得日本学习。
中国的高铁还需要学习管理
《日本新华侨报》:当年,您曾经随同竹下登首相与中国高层有较多的来往。而竹下登首相又是极力向中国促销日本新干线的政治家。现在,中国版新干线也就是高铁已经开始运营了,您多次关心过中国,为发展中日关系做了很多事情。能讲讲其中的一些小故事吗?
竹下亘:是的,当年竹下登首相和中国李鹏总理一起为日中友好做了很多事,比如一直到现在还在发挥作用的中日青年友好中心。我听说1978年中国副总理邓小平访问日本的时候就对新干线产生兴趣了。我知道,李鹏总理访问日本的时候,也对新干线十分感兴趣,还在箱根参加了学习交流会。当时,中国开始设想建设一条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铁路,希望引进日本技术或者法国技术。李鹏总理还专门和当时东日本铁道东海公司的社长齐藤会谈,东海公司也派出相关人员到中国方面开展技术交流等各种活动。我是文科出身,对技术方面的事情不太了解。据我所知,高速铁路有轨道、车辆和控制系统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看来,中国在建设轨道上确实比日本快,但在车辆和控制系统方面可能还不够完善。控制系统包括很多分系统,比如信号控制系统、速度控制系统等。必须将各个分系统整合成一个协调运转的系统,才能发挥效力。那个时候,针对中国希望引进日本新干线的想法,日本方面表示如果要引进的话,就要全部引进,而不能是部分引进。这种做法影响了日本新干线的出口。但是,从目前中国发生的一些问题来看,日本的这种做法还是有道理的。对于中国来说,现在重要的是对高铁的管理。无论多么高端的设备、多么先进的技术,最后都是要通过人来控制管理的。谁忽视管理,谁就要犯大错误。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
|
![]() |
2025/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