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Benesse下一代教育研究所日前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地震之后育儿方面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从日本受灾最严重的东北地区,到受到地震灾害影响的关东地区,再向南直至关西、中国·四国地区,婴幼儿的母亲认为“孩子哭闹令人心烦”的比例高达70%,而在大地震发生之前,却只有54%左右。短短半年之内,比例上升明显。
这组数字反映出的不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育儿数字,更多应该联系到当前的社会状态——日本大地震后,诸项事业均百废待兴,但地震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企业倒闭数量上升、失业人口增加、经济持续不景气等等,更兼受灾严重的地区几乎遭到的是灭顶之灾,满目疮痍,这些都会或多或少地作用在人的心理上。
还有一则数据显示,有关方面曾经在栃木县的避难灾民中实施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这半年之中,这些在栃木县避难所中暂时定居的灾民中有42.1%的人表示没有回到过震前的家中;31.6%的人表示对当前的生活充满“迷惑”,没有方向感;8成的人都表示在不同程度上仍对地震灾害有恐惧感。
9月2日刚刚经过天皇认证并正式执掌权柄的野田佳彦内阁在上台时便已经表示,要把核电站事故的善后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而且,新首相也让民众看到了他的姿态——亲自前往受灾地区慰问在当地实施救援活动的自卫队官兵,亲自走进核反应堆的控制室了解情况……这些活动只能说是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新内阁处理核电站事故的决心,但却没有丝毫的迹象显示出“以民为本”的施政方针——从当前内阁的举措看,被忽略的正是能够促使内阁顺利良好地完成工作重中之重的因素——人——日本的国民。
中国的2008年“5·12大地震”对于四川当地的受灾民众来说,也无异于是一场灭顶之灾。但中国政府并没有单纯把目光盯在简单的造房子、安置灾民、运送物资、解决堰塞湖危机等问题上,同时还做好了“救灾先救人”的另一手准备,在灾害之后不足月,便向受灾各地的居民集中避难所派出医疗队伍和心理疏导专家,在避难所就为灾民,特别是婴幼儿、青少年群体,展开心理救治,从心理层面给予受灾民众人道主义关怀。事实证明,这一思路是非常正确的。
像前面提到的“母亲因孩子哭闹而心烦”、“避难者因缺乏方向感而迷惑”等等心理状态,都起于过多的心理压力。对此,却尚未见到日本政府在任何阁议中提及,也并未看到任何由政府组织并外派的心理专家队伍前往避难所为民众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心理疏导。
当然政府没有组织,并不等于日本没有有识之士意识到。一位名叫佐佐木正教的日本人,自己是福岛县南相马市的受灾者,被疏散到栃木县下野市的避难所中,看到避难者在群居的避难生活中却逐渐疏远了身边的人,逐渐“孤立化”,便认识到这种心理产生的危机。于是,年过古稀的佐佐木正教便发动身边的朋友和与他同住的“邻居”们共同参与到他的“生活信息”传递活动中,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活动,燃起大家心目中重生的激情。
但像佐佐木正教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应该说,对于受灾民众的心理援助和心理辅导并不是依靠哪一两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这应该是一种国家行为。因此对于初掌权柄的野田内阁来说,“人”的问题应该是与解决核电站危机同等重要的。日本应该发动各地的心理专家、心理研究所前赴各避难所,对受灾民众实施心理援助。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
|
![]() |
2025/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