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灾后日本人抛弃东京向关西转移

3·11东日本大震灾以后,由东京向大阪的“民族大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据日本总务省统计,今年3、4两个月期间,大阪、京都、兵库、奈良等“京阪神圈”因工作迁入者数量持续增加。上一次出现连续2个月增加的现象是在1984年,时隔27年,这种历史在重新上演!

从迁入者的市町村分布情况来看,大阪毫无疑问占据着首位,并且波及多个卫星城。与震灾前相比,吹田市5月份迁入者增加658人,茨木市增加564人、箕面市增加419人。作为大阪府门户的大阪市,3个月内增加5339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企业将一部分总部机能转移至关西地区,中层管理者随之西迁。

震灾后短短数月,人才西流已势不可挡。大型猎头公司职业规划顾问表示:“以技术类求职者为例,东京地区的求职者数与企业的比例为1比1.5,关西地区平均为1比4.5,东海地区为1比3。受震灾影响,大多数企业招聘有经验者的计划有所调整,但是进入6月之后渐渐步入正轨,特别是有经验者在求职市场上异常活跃。”

不仅如此,大阪地区的经济形势也随之走高。据了解,以近畿地区贸易情况为例,半导体等制造装置以及科学光学机器的出口额达到历史最高,进口额连续17个呈增长趋势。类似三菱电机这样的大型家电企业,由于生产、开发中心都位于关西,业绩良好。对员工来说,关西地区工资行情与东京相差无几,可支配收入较东京略高,生活质量反而更好。大部分西迁都已认识到这一点。”

此外,求职者中多以服装和餐饮行业从业者居多也是一大特点,由于关东地区计划停电和物流延迟等原因,服装、餐饮业销售额大落,而从业者的工资与业绩直接挂钩,勉强支撑下去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工资低开、业绩评价下落。

有趣的是一部分东京市民开始对自己质疑:为什么一定要在东京住下去?东京车站八重洲地下通道总是那么闷热,街道总是那么拥挤,还得和菅直人呼吸同样的空气。一些将工作和生活完全转移至大阪的人半打趣地说:“在工作方面,从来没有感觉到大阪有任何不便。食物比东京好吃,生活物价和房租行情却比东京便宜两成。非要说缺点的话,那就是电车太小。电车全天候提供女性专用车厢,不小心坐错就得遭白眼。”

日本历史上出现由西向东的大转移并不是第一次。1923年关东大震灾之后,多数人迈出向西迁移的脚步。震灾前的1920年东京市人口多达217.3万,5年以后竟然减至199.6万。短短五年之内,大阪市人口则由125.3万人增长到211.5万人,完全超过东京。换句话说,现在一半操着流利大阪方言的人祖先都来自关东。

日本历史作家加来耕三这样说道:“日本政府内存在主张分散首都机能的声音,但是历史上将首都置于关西圈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源平两氏之间的纷争说到底是关乎是否认定宋钱的流通经济之战。德川时代将首都置于东京是对流通经济的否定,GDP从此停止成长。从方位学的角度来讲,日本将下一个首都置于仙台比较好,但是从经济论的角度讲,将首都安置在关西、九州方面更容易产生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