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及电力业界长期轻视海啸所带来的危险

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1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以后,关于日本的核电站预防海啸对策不足的问题已经显现出来。事态之所以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状态,主要原因是由于日本政府和电力业界对海啸所造成的破坏认识过低。日本首相菅直人之所以下定决心要求中部电力公司停止运行浜冈核电站,背景是长期以来政府和电力公司对海啸给核电站造成的风险评估过低,无法信任当前核电站的抗灾害能力。


海啸施虐后的住宅区一片狼藉。(日本新华侨报网图片)

缺乏对海啸的正确估计

据日本核能的相关人士介绍,目前所谓的日本核电站针对海啸的安全评价基准是核电站所在地的高度高于预测的海啸高度,就会被评价为安全,但却没有为防波堤制定出具体的高度标准。

日本核电站的建设过程中,只挖掘需要的土方量,挖掘后的高度决定了核电站实际所在地的高度,只要最终高度超过预测的海啸高度就算符合建设标准了。

还有就是核电站的设计中没有考虑到在海啸发生时海水冲过防波堤造成核电机组浸水的情况,所以此次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原因之一就是紧急备用的狄塞尔发电机所配备的海水泵发生浸水导致该备用发电机不能运转,事后查明之前并没有考虑到该备用发电机的防水性能。

日本只考虑在一般情况下核电站设备的抗压和抗高温能力。但却相对疏忽了在海啸造成核电站浸水后各关联设备能否正常运转的问题。

在核电站的建设中,普遍存在“海啸不会冲到核电站里来”、“设备也不会发生被浸水的情况”的错误认识。这种过度的自信和轻视使日本在核电站的建设中忽略了遇到海啸灾害时的多重防御的对策。所谓的应对海啸的安全设计也自然变成自欺欺人的产物了。

旧的设计思想

福岛第1核电站的建设开始于1967年,最深处是从地面开始向下挖掘了35米,挖掘到地面下10米的位置建设了目前的主要设施。这次被浸水淹没的海水泵,位于更深的地下14米靠近大海方向的位置。

当初东京电力公司在建设福岛第1核电站时,分析了1960年智利大地震引发的海啸的最高水位为3.1米,而这个高度离福岛第1核电站靠海区域还有90厘米的高度差,所以乐观地评价为该核电站的建设是安全的,政府对此也表示了许可。

2002年东京电力公司重新预测的海啸高度为5.7米。随之相应进行了预防被浸水提高海水泵高度的工程。在这次海啸中福岛第2核电站的海水泵因设置在建筑物内而受到了较小的损失,但做过预防工程的第1核电站的海水泵却还一直设置在建筑物外部,此对策的是否妥当很有必要进行验证。

这次大地震引发了高达约15米的海啸,海水浸入了第1核电站涡轮建筑物内,紧急备用的狄塞尔发电机也被淹没,导致电源全部中断。可是,在福岛第2核电站同样的紧急备用发电机被设置在密封性高的反应堆建筑物内,加上离海岸比较远使浸水的风险变小。在日本目前同类型的核电站中,将紧急备用发电机放置在核反应堆建筑物内是现在的主流。

对于已运营了40年的福岛第1核电站而言,竟然还在使用难以防御海啸的陈旧设计方案。

另一方面,中部电力公司针过去对浜冈核电站预测的海啸高度约为8米。日本政府今后的方针是要重新评估包括东海地区的特大地震对核电站的影响,所以中部电力公司过去的防御对策和评估的是否适用值得深思。

亡羊

日本政府同样也轻视了海啸所带来的风险。2006年日本的核能安全委员会修改核电站耐震指针的时候,关于海啸的记述只有末尾2行字而已,并且还没有具体的策略。

2009年东京电力公司向日本核能安全保安院提交了福岛第1核电站抗御地震的再评估报告,但却没有提交关于预防海啸的评估材料。在评估报告审议过程中,一些专家提出了是否会再次发生类似于公元869年贞观地震引发的日本东北大海啸的可能性时,东京电力公司以所掌握信息不充分为由没有进行回应,即使这样该评估报告也还是被保安院承认通过了。

另一方面,日本核能安全委员会在去年末表示要慎重地讨论有关海啸堆积物的调查研究结果等问题,政府针对海啸这总算是开始考虑了的具体对策,不过没有想到3个月后大海啸就发生了,所以接下来的工作就变成了亡羊补牢。

核电站因海啸发生事故在世界上是史无先例的,是不是疏忽大意了? 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科研人员之间就开始讨论日本的核电站是否会遭受海啸袭击,不过得到的相关答复是“不可能”。现在有关人员后悔当时太缺乏想像力了。

有可能给核电站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另外还有火山喷火、山体滑坡和龙卷风等。为了做到避免再次发生因事前没有预想到的事故,日本政府和电力业界应对潜在的危机风险进行全面的排查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