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玻璃”助东电止住污水外泄 日拟建外部循环系统冷却反应堆

据日本共同网报道,关于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取水口附近发生含有高浓度放射性物质的污水流入大海问题,东京电力公司4月6日表示,在注入被称为“水玻璃”的硅酸钠溶液封堵地下石缝后,确认当天清晨5点38分左右污水外泄已经停止。

此前已经判明,取水口附近的作业用竖井旁出现了长约20厘米的裂缝,污水从该裂缝流出并透过铺在竖井下方的碎石层流入大海。东京电力公司朝着碎石层方向共钻了9个孔,准备了1.2万升硅酸钠溶液,在注入6000升后终于止住了污水外泄。

污水可能来自燃料棒受损的2号机组反应堆,取水口附近2日采样的海水中检出每立方厘米30万贝克勒尔的放射性碘131,是法定标准上限的750万倍。2号机组涡轮机房地下室及附近的竖井中也积聚了高放射性污水。

东京电力公司此前曾向竖井中灌入混凝土,向连接竖井的地下坑道中投入过吸水后会膨胀的树脂、木屑和报纸,但均未止住污水外泄。

东京电力公司6日继续将废水处理设施中的低放射性污水排入大海,为存放高放射性污水腾出空间。5号和6号机组厂房附近的井口也将继续排出污水。

另据报道,日本政府与东京电力公司联合设立的“事故对策统合本部”正探讨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厂房外新设水循环冷却系统,以期稳步推进1至3号核反应堆冷却作业。同时,厂房外部辐射量较低,可以降低工作人员受辐射程度。

构筑新系统与恢复原有设备这两项工作将同时进行。其中一项方案是,利用反应堆外伸的两根管道(共有5根)设置临时热交换冷却装置,连接至环状循环系统。这项大规模作业可能耗时长久,不过有人认为这比修复旧设备迅速。如果这一构想得以顺利实现,那么核反应堆冷却作业将取得显著进展。

大地震发生后,工作人员利用临时设置水泵向正在运转的反应堆注水,但大量冷却水迅速被高温蒸发。蒸气量不断增加导致堆内压力增高,加大反应堆受损风险。高浓度放射性物质泄漏致使污染水不断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况且仅凭注水难以使核反应堆达到100度以下的“冷停堆”状态,因此必须修复“余热移除系统”,促进循环水与海水进行热交换。但由于厂房内污染水较多和放射量高,向“余热移除系统”接通外部电源的作业被迫中断。

目前,工作人员已在反应堆外伸的一根管道上临时安装水泵,利用外部电源注入淡水。有关人士认为,还可以在另一根管道上安装与海水进行热交换的冷却装置。

能源综合工学研究所的内藤正则部长认为,为修复原有设备必须清除积水和降低污染水浓度,这将耗费两周至一个月的时间,在此基础上更换机器等还需一个月时间,相比之下构筑外部系统更为快捷。

北海道大学核反应堆工学专业的一位教授指出:“在厂房外新设冷却系统有利于降低工作人员遭受辐射的风险。可以考虑进行类似空调的气冷式热交换,还可以利用沸石降低污染水浓度。”

九州大学的一位教授也表示:“在辐射量较低的区域新设‘余热移除系统’应该可以取得更快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