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陈琦,中国辽宁省大连市人。大连海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中退,2009年4月来日本。2011年2月考取庆应义塾大学商学部。
《日本新华侨报》:您好!您通过了庆应义塾大学的考试,借这个机会采访,问您几个问题。首先我想问一下您在中国高中毕业考上大学这段经历可以么?
陈琦:我是从大连一所很普通的高中毕业的,考上了大连海事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上到大三决定中退去日本留学。
《日本新华侨报》:既然已经大三了,为什么不上完本科课程?当时为什么要中退去日本留学呢?而且大连海事大学还是很不错的大学呀。
陈琦:主要是我觉得单单是从中国国内的大学毕业,就职并不占优势,以后如果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找到立足之地,一定要有更高的起点才行,所以我就考虑出国深造。虽然大学毕业可以念大学院,短时间内可以拿到更高的文凭也许在一般人眼里是很有利的,但从人生经历来说,我追求的不是一张文凭,而是实实在在的、有意义的留学经历。
我以前自学过日语,2007年过了日语二级考试,在大学里过了英语六级,托福成绩71分。
《日本新华侨报》:有这样的语言基础应该算还不错了,超过大部分留日学生,到了语言学校也应该是分在能力很强的班了吧?
陈琦:是的。那年我们语言学校因为过日语等级考试的人特别多,所以追加了一个特别班,我就在这个班里。班里的同学日语能力都很强,上课时对老师的提问几乎对答如流。老师也对我们能考上好大学寄予了很大希望。
《日本新华侨报》:那您的目标是放在哪所大学呢?
陈琦:我的目标就定在了庆应义塾大学。
《日本新华侨报》:为何要把目标定在庆应,而不是在中国更有名的早稻田大学和东京大学呢?
陈琦:庆应义塾大学在中国国内的知名度确实不高,我在中国的时候原本也不是太了解这所大学。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和大学里的一位曾经留学日本的老师聊起了日本的留学。那位老师给我推荐了庆应义塾大学,并且说虽然庆应在中国的知名度不如早稻田,但是在国际上庆应比早稻田更有名。考虑到以后也有可能去欧美深造,所以我就把目标定在了庆应大学的商学。
《日本新华侨报》:您两次报考庆应。可否讲一讲过程?
陈琦:首先自然是留学考试,我没有赶上当年6月份的留考,所以只能参加后期11月份的留考。要说准备,其实也就是自己在家看看书而已——把以前的习题都看了一遍,还准备了12月份的日语等级考试。当时想得很天真,觉得只要好好做几遍习题就肯定能考好,完全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想法在准备,没有认真对待。结果三门加起来只有580多分——日语最差,只拿了240分。当时我就知道,自己想进庆应基本上是没戏了。
《日本新华侨报》:语言学校没有给您什么大学指导么?
陈琦:基本上没有,我们那个班有很多人要考大学院,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准备留学考试。所以老师就算给我们练习留考的真题,也只是作为一般的提高日语听力水平,听一遍就过去了。
《日本新华侨报》:您看到这个成绩,觉得没希望,就放弃了么?
陈琦:没有,我觉得自己还是尝试一下比较好,但这个成绩报商学部肯定不行,语言学校的老师就建议我尝试一下庆应的综合政策学部,这个学部刚开始使用留学成绩,也许要求不会太高。我当时也有点病急乱投医,也没有多考虑就报名了。
《日本新华侨报》:语言学校老师的建议也不能算没有道理。
陈琦:其实,后来我仔细考虑,觉得这个建议并不怎么样。因为我的留考日语很差,但文综和数学还算不错,都在170分以上,勉强可以拿得出手,英语也不算差,在一般的文科考生里,这两个算是我不太突出的优势。但庆应的综合政策并不要求数学和英语成绩,只看日语和文综的成绩,这样,我还算不错的数学成绩和英语能力就没有意义了。
《日本新华侨报》:庆应以外您还考哪些学校了?
陈琦:我没有准备其他学校,只报考了庆应一所大学,因为我非常想进这所大学。
《日本新华侨报》:第一年语言学校没有合格,对第二年的去路您当时是怎么决定的?
陈琦:因为语言学校可以念两年,所以我也没有考虑其他学校,就决定继续在语言学校待一年,来年好好准备,再考一次庆应大学。
《日本新华侨报》:那第二年您是怎么准备大学考试的呢?
陈琦:因为有了第一次考试失败的经验,所以第二年我的复习开始有针对性了。每次做真题的时候除了正确率,我还加强了做题速度的训练,增加了一些技巧性的东西。而且强度也加大了很多,可以说,除了睡觉、上课、打工以外所有的时间,我都在准备留考。
《日本新华侨报》:那么,经过这番努力,第二年6月的留考您的成绩如何呢?
陈琦:也不是太理想,630分左右,文综没有什么变化,数学还比以前退步了,日语提高了40分。虽然比第一次好了一些,但这个成绩想考上庆应也比较困难。
说实话,这个成绩出来的时候我很失望,留给我的机会只有最后一次了,如果还是发挥不好的话,这一年的准备就毫无意义了。语言学校的老师也劝我不要再把目标仅仅定在庆应了,应该找几个保底的学校,周围有些人还笑话我考庆应是痴人说梦。
《日本新华侨报》:您当时对继续报考庆应动摇过么?
陈琦:从来没有,我一直就想考庆应。
《日本新华侨报》:对自己一定能考上庆应很有信心么?
陈琦:很有信心不敢说,我认为我做不到100%能合格,但我能做到100%地去努力。
《日本新华侨报》:那么11月份也和6月份一样准备么?
陈琦:有点不一样,经历过6月留考之后,我觉得自己文综和数学的提高空间很有限,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日语上面。11月留考的成绩出来,我的日语339分,比前两次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数学和文综一直维持在170分左右,总分688分,虽然不能说很有优势,但已经有机会尝试一下了。
《日本新华侨报》:那您报考了庆应的哪个学部?
陈琦:我当时报考了庆应的两个学部,商学和经济。我很幸运,一次书类选考都合格了。
《日本新华侨报》:庆应没有笔试,书类选考能合格的话,再参加两次面试,成功的几率就很大了。
陈琦:理论上是这样的,周围很多人也都这样说。但每年面试也都会刷掉一批人,此时此刻,如果因为面试不好而落榜的话,就太可惜了,所以我保持平常心,继续认真准备面试。
《日本新华侨报》:您准备面试的情况我知道,您原本希望我给您做面试练习,但我没有时间,所以拜托了名校志向塾的张影秋老师给您准备面试。
陈琦:是的,张老师告诉我,面试其实问题比较确定,就是那几个基本问题。比如为什么要考这所大学?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毕业以后想干什么?等等。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要说服面试老师就必须首先说服自己,说出的理由要能够首先让自己接受才行,单纯地说自己因为庆应很有名所以就想进是不可能进去的。
《日本新华侨报》:我想,有张老师给您准备应该问题不大,说说庆应的面试吧。
陈琦:去面试的时候把我吓了一跳,经济学部通过书类选考的人有30多个,商学部就更夸张了——接近70人,而以往的人数只有它的一半还不到。所以我当时就意识到可能这次庆应会刷掉不少人。
最先开始的是经济学部的面试,第一个问题就是“您为什么要考庆应?”我回答因为来日本之前我知道日本一万日元上的人物头像是庆应大学的创始人,由此我了解了这所大学,渐渐产生了兴趣,随着越来越深入的了解,我最终产生了非这所学校不去的想法。老师们听我这么一说都笑了,随后问的问题就比较轻松,都是围绕着我高中时的一些事情和在日本的生活问题。
商学部的面试是在经济学部之后的一天,面试问题就比经济学部要多很多。为什么要来日本?在中国读的大学在中国是什么档次?大学中退加上语言学校两年是不是年龄有点大?以后的出路等等都问到了,有些问题还是比较刁钻的。
《日本新华侨报》:对那这些刁钻的问题您还记得是怎么回答的么?
陈琦:比如我记得面试官问我,大连海事的工商管理专业大概是什么水平?在大连有没有比这个大学更好的专业?既然有为什么您不去那个大学?我回答,当时在中国考大学的时候对专业没有什么概念,就是考一个分数之后根据分数选择学校而已。到了日本,我也看了很多商学的教材,相比之下我觉得中国大学即使是最好的商学专业学的也是纯理论的东西,不但理解起来困难,也很难联系实际。而庆应商学部一直强调的是实学,我觉得在这里能学到更能接近实际的内容。
《日本新华侨报》:这样回答正好可以和为什么要报考庆应商学部结合起来,算是不错的回答了。那老师问到您的年龄问题,您怎么回答的?
陈琦:我回答我很年轻呀,我要趁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多积累一些留学的经验。几个教授都笑了,都点点头说您确实还年轻。
《日本新华侨报》:那最终您面试结果如何?
陈琦:商学部合格了,经济学部落榜了。
《日本新华侨报》:您觉得经济学部落榜是什么原因呢?
陈琦:我觉得主要还是我自己更想进商学,我报考经济主要是为了让自己多一次机会,其实并不是太想进。所以面试的时候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愿望,估计这一点被老师看出来了。
《日本新华侨报》:不管怎么说,能合格庆应商学部也算是达成了您的目标了。我想再问问生活上的问题,您的生活来源是依靠打工么?
陈琦:是的,我最多的时候打三份工,但时间都不长,最多的时候一周也就20几个小时,生活费差不多够了。
《日本新华侨报》:都打什么样的工?
陈琦:我找的工作都是便利店的营业员、餐厅的点菜之类的,最近还在一家很大的购物中心里担任前台咨询——这份工作现在很稳定,我想一直做下去。
《日本新华侨报》:都是可以直接接触到日本人的环境,练习口语。最后,我想请您根据自己的经历为后辈提一些建议。
陈琦:我觉得我的留学不能算成功,但我自己比较满意。因为我最终合格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在我考大学期间曾经有很多人说过很消极的话,我都没有受到影响,而且用一张庆应大学的合格通知证明了自己,这是我目前留学的最大收获。所以我要告诉后辈们,99%的成功等于失败,如果想获得完美的成功,就要付出完美的努力。
《日本新华侨报》:谢谢!祝您今后的留学之路一帆风顺。
记者手记:陈琦同学在2009年末因为考庆应的事宜曾经联系过我一次,当时我觉得她还有些青涩,离自己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没有联系,当时我猜想她应该是庆应落榜了。过了整整一年,再次见到她的时候,她多了一份成熟,少了几分浮躁。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当然是她这一年准备的最大收获,但我觉得,从制定目标—努力—失败—再努力—成功的过程才是她最大的收获。希望正在考学的留学生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自己的努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流大学的大门对任何人都是敞开着的。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4/18 |
|
![]() |
2025/4/11 |
|
![]() |
2025/3/24 |
|
![]() |
2025/2/19 |
|
![]() |
2025/2/10 |
|
![]() |
2024/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