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期待的新一届中日21世纪委员会

本周有两条消息引起人们关注:一是日本《读卖新闻》报道的“第五届中日21世纪委员会”启动的消息。另一条是共同报道的由日本与韩国的学者组成的第2届日韩历史共同研究委员会研究结束,并将公布研究报告。

“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对这一“养在深闺人未知”的组织可能很多人还不太熟悉,是先看一点官方的文章吧。据该委员会的网页介绍,这“是1983年胡耀邦访日时,中曾根首相为响应胡耀邦关于谋求中日睦邻友好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的主张而提议设立的。后在中曾根首相访华期间,中日双方一致同意设立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日方称该委员会为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光阴似箭,1984年3月到现今,委员都已经换了五届了。委员会的任务是:“根据《中日政府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基本原则,遵照“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四项原则,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广泛的角度,研究中日睦邻友好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的途径并向两国政府提出建议。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双方委员各10名,由老、中、青各方面代表组成,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双方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分别设在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和日本外务省亚洲局。”对于该委员会的活动,外界每次只能通过会议之后简短的报道得知一二。2003年5月开始的第四届委员会在结束前曾发表了一个题为《不断深化中日战略互惠关系》(2008年12月)的最终报告,表示“5年来一共召开了八次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上届委员会经历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众所周知,由于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关系跌入低谷。但是,在21世纪委员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官民并举终于迎来了冰雪消融的季节。看来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是“加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的说法并非溢美之词,它的成立,“标志着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加深了。实现21世纪的中日友好不仅符合中日两国人民和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读卖新闻》公布这条消息的第二天,立即有媒体朋友打电话问我,这一组织是什么性质的?我倒被他难住了,照理说这是个官方机构,因为在中国,外交上的事情历来是不容百姓置喙的。虽然在中日邦交恢复之前,周总理采取的是“以民促官”推动中日关系发展,但那只不过是战术。日本方面清一色平头,而中国可是百分之百的官宦。该委员会自己可不那么认为,他们自称是“两国政府的民间咨询机构”。看看新一轮的成员名单,日本方面,除了卸任的大使外,没有一位与政府有关的,而中国则相反,只有极个别的是没有官方背景的。所以说中方委员会很难定性,说它是民间的吧,成员多数是仕途出身的。但是要说是官方的吧,委员中没有一个在现政府里供职的。

记得在2004年下半年,网上曾广泛流传着一遍署名为水均益的人写的文章——《日本,听我对你说》,写的可是一个中国人对日本的真实感受,至今仍令人读来激情奔涌,血脉喷张。相比之下,上任委员水均益同事的《岩松看日本》那样的快餐食品委实不敢恭维。如果日本问题能像这位大师那样“一夜看尽长安花”的话,那还要那么多委员干什么呢。其实说来,中日之间的问题有多少是解决了的呢?现在只不过不像过去,双方都学会冷静了。就说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吧,2006年底开始启动,为期两年,目标是初步达成共识,提交共同研究报告的,但是不仅在去年年中没能完成,直到今天,我们也只是听到过几次“即将发表”之类的风声而已。对比日韩研究,虽说也是争吵得十分激烈,但是其第二届研究都结束,报告也在明年1月公开,而且两国还准备成立第3届委员会,继续共同研究。中日之间的障碍实在是莫大如此。

值此新一届委员会启动之际,我们殷切希望新一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能切实反映民意,为百姓代言,加大透明度,增加科学性,广泛听取专家意见,承前启后发挥更大的作用。

附:第五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名单

首席委员

中方:唐家璇   前外交部长 国务委员

日方:西室泰三 前东芝COE 东京证券交易所会长

委员

中方:铁凝(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叶小文(前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周明伟(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章新胜(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魏家福(中国远洋公司总裁)、陈健(前中国驻日大使)

王泰平(前中国驻大阪总领事)、樊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江永(清华大学教授)、薛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水均益(中国中央电视台播音员)

日方:浅田次郎(作家)、阿南惟茂(前日本驻华大使、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日中交流中心所长)、国谷裕子(节目主持人、自由播音员)、高原明生(东京大学教授)、中西宽(京都大学教授)、长谷川真理子(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教授)、毛利卫(宇航员、日本科学未来馆馆长)、吉川洋(东京大学教授)

(资料来源 见2009年11月20日《读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