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弃老山的故事,堀辰雄、井上靖、深泽七郎都写过,据深泽七郎的短篇小说《楢山节考》改编的电影尤其有影响。说来小说的发表、电影的上映都过去六十多年,早已没有话题性,而现在我想说芭蕉的俳句,更是四百多年前的了。幸而人道是,文学不朽,还可能常说常新。
芭蕉吟道:“俤や姨ひとり泣く月の友”(依稀身影哟,孑然啜泣老婆婆,今宵共月明)。大意是芭蕉到弃老山赏月,想起当地的传说,仿佛望见被丢弃在山上等死的老婆婆,要引以为之友,一同赏月。
弃老山,日语原文是“姨捨山”;姨捨,也写作姥捨、姑捨。都是女字旁,似乎专丢老女人,而《楢山节考》里也丢老男人,牙口好得能咬断捆绑他的草绳,到底被儿子推下山谷喂乌鸦,总之是弃老。编撰于平安时代951年的《大和物语》里有一则《弃老传说》,说信浓国(别称信州,今长野县)的更科有一个男人,从小死了父母,由“姨”(这个日语不易判断指姨妈抑或姑妈)养大成人,媳妇厌恶已老得佝偻的婆婆,怂恿男人把她丢到深山去。男人照办,诓骗上庙里参加法会,把姨背到高山她下不来的地方,就头也不回地跑了。到家后回想过去,心生懊悔。望见异常皎洁的月亮从山上升起,一夜未眠,吟道:“我が心慰めかねつ更級や姨捨山に照る月を見て”(遥看更科月,月照弃老山,成人谁养我,此心何以安)。吟罢,上山把姨接回来。从此这座山叫作“姨捨山”,还留下心难安的说法。其实,男人所吟是收在914年完成的《古今和歌集》里的歌。
《更级日记》是女性日记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标题的更级,即信浓国更科郡(千曲市)。作者菅原孝标女未到过更科之地,日记中也不曾写更科,之所以用作题目,是这部日记的末尾她基于《古今和歌集》的这首和歌吟道:“月も出でで闇にくれたる姨捨になにとて今宵たづね来つらむ”(漆漆不见月,人已老而残,今宵竟何事,来此弃老山)。由此可知,平安时代弃老山已成为典故。
江户时代《更级日记》被广为阅读,芭蕉应该也读过。1688年农历八月,四十五岁的芭蕉由弟子伴随,去弃老山赏月。他爱月,弃老山自古与高知县的桂滨、滋贺县的石山寺并称三明月。回到江户后撰写了游记《更科纪行》,还写了一篇短文《更科弃老月之辩》,相当于诗序。写道:“听说白乐、吹上是赏月胜地,很想去观月,但今年特别想去看弃老之月,于是八月十一日从美浓国(岐阜县南部)动身。路途遥远,距八月十五日赏月没有几天了,所以天不亮上路,日落才投宿,终于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如期抵达更科乡。弃老山位于八幡乡以南约八里处,横亘西南,不太高,也不见巉岩,唯山形深深打动人心。所谓心难安,良有以也。悲从中来,连山形也可怜兮兮,却为何丢弃年迈的人?思之黯然,潸然落泪。”
弃老山麓有梯田,一小块一小块,有一千八百块之多。日本农业部门搞梯田百选,石川县濒临日本海的山坡上有一处“千枚田”,被国家指定为名胜。传说从前有官员检地,怎么数也只有九百九十九块(枚),经人提醒才恍然:屁股底下还坐着一块。韩国学者李御宁把日本人的文化取向归纳为缩小,但有时未必故意往小里缩,而是根本大不起来。田里灌了水,皓月当空,一块田映一轮月,叫“田每之月”。江户时代浮世绘师歌川广重的《信浓更科田每月镜台山》画了这番景象,但实际上每块水田里都映有月影,非游客视角所能见。
深泽七郎说过:“拙作《楢山节考》取材于弃老传说,似乎被认为舞台是信州的弃老山。其实,小说的人情、地形等就是这山梨县东八代郡境川村大黑坂。当然不是现在这里的风习,而是根据以前这片土地的纯粹人情,由此想象而成小说。所以,《楢山节考》中出现的语言——方言,不是信州,而是甲州话。”信州即长野县产荞麦,是荞麦面条的发祥地。所谓信州荞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麦粉的田舍荞麦,颜色发黑,另一种是更科荞麦,像富强粉一样。在我们的印象里日本人自古吃白米饭,而且日本米真好吃,但是在《楢山节考》里,雨屋家偷了烧屋家的红薯,村人们集体行刑,把一家十二口活埋,分了他家储藏的红薯。
芭蕉想和被丢弃在山上的老婆婆共同赏月,或出于恻隐之心,意在其亲人望月而悔,接她回家去。然而,老婆婆乃将死之人,哪里有心情赏月!似乎另一种理解更合理:遥望山头,依稀浮现老婆婆独自啜泣的身影,天地间只有月亮陪伴她。那就得译作:依稀身影哟,孑然啜泣老婆婆,唯有月相拥。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10/7 |
|
![]() |
2025/10/4 |
|
![]() |
2025/10/4 |
|
![]() |
2025/9/6 |
|
![]() |
2025/9/6 |
|
![]() |
2025/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