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东京票友公演喝采
——观看东京票房京剧传统戏公演有感

金秋时节,丹枫似火。在这样一个收获与感怀交织的季节,东京票房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再次奏响京剧华章。去年同样在此举办的样板戏演唱会,在东京华人圈中激起了不小的回响,余音袅袅,至今令人回味。今年再度登场的传统大戏拼盘,可谓众望所归、万众期待。整台节目共十个曲目,其中有七个为化妆演出,三台折子戏尤为夺目,《四郎探母·坐宫》《赤桑镇》《大登殿》分列其中。丰富的传统剧目,精心的舞台呈现,令观众在异国他乡也得以饱览京剧艺术的华美与深邃。

一、传统剧目的重现:异国舞台上的璀璨光芒

这次演出的最大特色,便是化妆戏的比重显著增加。化妆演出不仅意味着唱念做打要精准严谨,更考验演员对人物的揣摩与把握。票友登台,本以业余为名,却常让人忘却“票友”二字的身份限制。他们在舞台上的稳重、细腻与沉浸,完全是以专业级的标准要求自己。

《四郎探母·坐宫》中,铁镜公主与杨延辉的对唱,唱腔缠绵哀婉,情感含蓄而深沉。扮演铁镜公主的票友举手投足间尽显宫闱风范,一颦一笑,一嗔一怨,都与传统程式严丝合缝。观众仿佛穿越至金戈铁马、家国恩怨的北宋边关,沉浸在这段家国与亲情交缠的传奇之中。

《赤桑镇》中包拯与嫂子吴妙贞一折,以情理交锋见真章。包拯铁面无私,秉公断案,字字如刀;吴妙贞含冤守节,言辞哀婉,情深意切。两人一刚一柔,一理一情,将忠义与人伦的矛盾推至高潮。舞台上唱念对峙分寸精准,使此折既有戏剧张力,又见人物厚度,可谓全剧最扣人心弦之处。

《大登殿》最后一折,作为压轴戏,更是全场高潮所在。薛平贵金銮登基、自证帝位,气势恢宏。面对王宝钏与代战公主两位人生至重之人,他在朝堂之上分封定爵,既显帝王宽仁,也藏人性温度。王宝钏守寒窑十八载,封后实乃情理所归;代战公主扶持半生,册封更见义薄云天。此段唱念并举,情节波澜中见从容,人物情感在威仪之下悄然流淌。票友的亮相、措辞、行步皆沉稳得体,使高潮段落既庄重肃穆,又饱含情义,成为全剧最具厚度与余味的篇章。

这些剧目的再现,不仅是技巧的呈现,更是情感的传递。身处海外,却能在舞台上看到如此规矩、如此考究的传统梨园韵味,对在座观众来说,是触动,也是安慰。

二、东京票房的精神:七十六年的传承与不灭的火种

1958年共济会馆票房演出【坐宫】

东京票房今年已七十六岁。七十六年,对一个海外民间票社来说,是一段足以称得上“传奇”的历史。文化传播在异国并不容易,从语言到环境,从人员到场地,处处都有阻力。而票房能在这段漫长岁月中不仅存续下来,还能传承、发展、壮大,这本身便是一段值得书写的文化史。

1953年 【斩经堂】

数十年来,一代代的票友在北京、天津、上海的梨园传统之外,于东京这座国际化都市中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京剧艺术。他们白天是工程师、医生、教师或公司职员,是无数平凡职业的承担者;但一旦走进排练场,穿上戏服、画上脸谱,便瞬间化身为穆桂英、薛平贵、包拯、杨延辉。他们以痴迷为笔,以热爱为墨,把京剧艺术在异国他乡延续成一条永不枯竭的河。

1951年 【游龙戏凤】

东京票房的传承,不靠舞台的灯光,不靠商业的包装,而是靠票友们的坚持、理想与情怀。有人数年如一日练功,有人退休后重新拾起梆子,有人为了一个身勢、一个唱句、一个亮相练到精疲力尽,正是这一点点微弱却永恒的光,组成了海外票友最珍贵的星空。

1951年演出的【辕门射戟】

三、文化的温度:票友与观众之间的双向奔赴

演出的每一次掌声,都是观众投射给演员的温度。在东京看京剧,和在北京、上海的剧场观看并不相同。这里的观众多数是华人,也有不少对京剧怀有兴趣的日本友人。对华人观众而言,京剧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乡愁;对日本观众而言,京剧是中华文化与东方美学的窗口。

因此,一旦看到化妆戏、看到规范的水袖、看到精准的“三道亮相”,听到咿咿呀呀的唱腔在会馆中流淌,观众就像看到了一面镜子,映照着自己与文化之间的连结。

演出过程中,不时可以听到爆发的赞叹声,有很多人拿出手机记录了那些翩然的瞬间,还有老人眼眶湿润,也有日本观众被花脸吸引得目不转睛。这样的场景,恰恰证明了文化的力量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在一次次舞台的光影中被浇灌出来的。

票友们之所以能坚持七十六年,也正是因为观众用掌声回答了他们的执着。文化若有人欣赏,就永远不会消失。

四、从舞台到心灵:传统艺术的时代价值

在当今时代,短视频、流媒体、快速消费文化充斥生活,京剧这种讲究程式、讲究慢节奏、讲究内在韵味的艺术似乎显得“老”而“慢”。然而,每一次类似东京票房这样的公演,都让人重新认识到:传统艺术的价值永远不在速度,而在深度;不在热闹,而在沉静。

京剧里有情义、有忠烈、有清正,也有儿女情长、命运悲欢。它用几百年来形成的表演体系告诉我们:人,应当如何坚守、如何选择、如何面对人生的高峰或低谷。

对于远在异乡的观众来说,京剧更是一种情感、记忆与文化认同的寄托。舞台灯亮的那一刻,观众看到的不只是演员,而是自己与故土的联系,是语言、习俗与审美的延续。

五、感受:喝采,是对传承者最温暖的回报

东京票房此次传统剧目大拼盘的成功,不仅源于票友们的刻苦、组织者的用心、导演与琴师们的配合,更源于一种跨越地域、跨越语言、跨越世代的文化情怀。

京剧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东京这座国际都市依旧能绽放异彩,这本身就是文化生命力最有力的证明。七十六年的历史,是时间给予东京票房的褒奖;一场又一场成功的演出,则是票友们献给这段历史最亮丽的答卷。

让我们为这些在海外坚持传统艺术的传承者喝采,为他们的执着、热爱与奉献喝采。愿国粹京韵之声在东京继续回荡,愿梨园之光在异国大放光辉,也愿更多的人因他们的努力而认识、欣赏、热爱这门古老而永恒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