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微生物发酵茶,这类茶在地球上本就分布稀少,如今更是弥足珍贵的存在。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中国的黑茶,它以绿茶为原料,让麴菌(Aspergillus)或根霉(Rhizopus)等丝状菌繁殖其中,因而呈现出黑褐色或茶褐色。
云南的普洱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六堡茶是最好的例子。在发酵过程中,丝状菌产生的酶能减少脂肪堆积,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被当成“减肥茶”,曾经风靡一时。制作方法是先将绿茶蒸熟,再压成砖状,贮藏过程中丝状菌不断繁殖,逐渐形成发酵茶。
随着发酵结束,茶叶进入再次熟成的过程,价值也随之提高。在青海一带,甚至有人会拿出十年前的黑茶招待客人,坚硬如石,色泽乌黑。这类茶从云南传入四川,再一路北上,进入陕西、内蒙古,乃至蒙古、西藏、新疆等地区,是当地人的日常饮品。
这类茶深受游牧民族的喜爱。因为能长期保存,非常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我去西藏的时候,当地牧民把这种茶煮沸,加入牛油和盐款待我。而在蒙古,人们则会在茶中加入马奶或牛奶款待我。
那么,在日本这个“发酵王国”,是否也有真正的微生物发酵茶呢?答案是肯定的。在高知县,有一种叫作“碁石茶”的茶,是日本现存唯一的微生物发酵茶。这种茶是高知县长冈郡大丰町的特产,保留了古老的发酵工艺。发酵后的茶叶被放入臼中捣碎,再用手揉成团块,形状酷似碁石,因而被叫做碁石茶。
据当地的老茶匠说,经过发酵的团块状的茶叶被放进一种叫“MEFURI”的竹笼里不时轻轻摇晃,于是形状慢慢会变得圆润,最终变得像碁石一样。这种茶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将采自山间的野茶叶,先在蒸笼里蒸上两小时,去掉枝条,仅留叶片。然后将茶叶铺在草席上,堆到四十到六十厘米高,再盖上草席,放置五到七天,进行初次发酵,表面很快会布满霉菌。
接下来,把茶叶移入木桶中,上面浇上蒸煮过程中流下的茶汁,用脚踩实,再加上石头重压,放置十天左右,进行二次发酵。完成后,再切茶刀把茶叶切碎,再次放入桶中用脚踩实,进行两到三天的三次发酵。最后放进竹笼静置,不时轻轻摇晃,最后摊开在草席上,经太阳曝晒干燥,即为成品。
这种碁石茶在当地的需求量不大,反而是被香川县的盐饱诸岛(濑户内海)上的居民用来煮茶粥。因为岛上的水里含有盐分,与碁石茶的酸味、涩味和独特的发酵香气相得益彰,契合当地人的口味。
碁石茶的发酵过程共分三次,初次发酵是霉菌,二次发酵是乳酸菌和丁酸梭菌等,三次发酵是依靠这些微生物分泌的酶继续熟成。这种三重发酵的工艺独具特色,极为罕见。
像这样的微生物发酵茶,除高知县之外,在富山县、岐阜县也曾有过,如今却都已失传,实在令人惋惜。
日本有句俗话,“早饮一杯茶,一天无灾祸”。茶一向被视为温和养生的饮品。我曾在蒙古遇到一位长者,他用微生物发酵茶混合马奶招待我,并在纸上写下一句话:“一日无茶则病。”可见茶的妙用。(作者系东京农业大学教授。原文节选自《发酵食品礼赞》,株式会社文艺春秋,1999年文春新书出版。)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10/7 |
|
![]() |
2025/10/4 |
|
![]() |
2025/10/4 |
|
![]() |
2025/9/6 |
|
![]() |
2025/9/6 |
|
![]() |
2025/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