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奔西走“走亲戚”

中秋节越来越近了。腾讯网9月26日报道《“双节”临近,济南市场百元以下水果礼盒热销,大闸蟹下周将迎销售高峰》,一轮走亲访友火热进行中。

没进农历八月时,爸爸就与我讲以前过中秋节怎样怎样,晚辈要给长辈敬送月饼、老公鸡,后来也有加上石榴、苹果、梨子等时令水果的,更有加一块大肉的;讲家乡阜阳家家户户吃传统风味的粉丝裹小鸡;讲切月饼“一刀下去,听到咯咯喳喳切碎大块冰糖声”,再看月饼青丝红丝交错,哈哈,口水流出来了。

“走亲戚”,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过传统佳节如端午、中秋尤其春节期间,亲戚间交流感情的必要活动,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亲戚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维持关系的重要方法。有些地区更频繁,说走亲戚是“逛亲戚”。

这两年暑假,我们两次到日本研学,到了日本,见到蒋丰老师必会收到一个大大红包,让我们觉得是在“走亲戚”——这是蒋老师给的见面礼。这带着浓浓中国味的特别礼物,让我们深深感动。蒋老师博学多识,见多识广,是著名媒体人、作家,他为人爽直热诚,我们能与蒋老师相识十分感恩,与蒋丰老师交往,特别是蒋老师亲自策划专属我们的“父女同文”专栏,加上每次耐心细致的指导,每次见面给予的贴心鼓励及高瞻远瞩的教导,让我们心存感动,只能默默下决心——“下一步更扎实的写作行动”。不然,哪里有颜面见蒋老师?

今年暑期,带着对“跨文化”的思考,我们再次走向帕米尔高原。如果说日本研学让我们关注到教育与文化的不同,那么在帕米尔高原的旅行,让我们在人与人的真诚互动中,触摸到了维吾尔族文化的鲜活与温暖。

要了解维吾尔族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而“做客”便是最直接的途径——去做客前,准备适合的礼物是有讲究的。“去维吾尔族朋友家做客,不宜空着手,礼物要选实用又贴心的。”去和静县乌拉斯台第九小学时,我们的老朋友巴州农技站的杨寒丽老师陪着我们来到超市,“面粉是可以备的,维吾尔族人家常做馕,面粉是生活的基础;冰糖象征着生活甜蜜,砖茶则是待客必需品,煮上一壶砖茶,配上馕和干果,就是热情好客的主人对客人的贴心招待。”“水果、糖果,也是现代生活中新事物新形式,也受大家欢迎。”我们按杨老师的建议,在超市挑选了袋装的面粉、晶莹的大块冰糖和砖茶等,看着这些充满生活气息又透着暖意的礼物,我仿佛看到主人家笑脸相迎的开心场景。

一天后,我们受邀前往一户维吾尔族人家做客。来到时,主人阿姨早已在门口等候多时,看到我们提着礼物,阿姨笑着接过,用流利的汉语说:“欢迎你们。”走进他们家,屋内少数民族特色扑面而来:高大的柜子里摆放着一层层带精美花纹的瓷器果盘、茶壶、酒壶等,熠熠生辉;沙发窗帘等家具都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色彩鲜艳;特别是地毯,很厚实、走在上面非常舒服。阿姨介绍:“这些盘子、壶等是过重要节日或者有重要朋友来家里做客时,会在里面放满水果、零食、干果——用来招待客人的。”说完又指指桌子上摆的盘子,“这也是,只不过‘规模’小一点。”说着,阿姨又端来一壶热气腾腾的茶,一边倒一边说:“这砖茶要煮着喝才香,冬天的时候,我们还会在茶里加牛奶,给客人暖暖身子。”看着、听着,我心里涌起一股热流……真是可亲可爱可敬的阿姨与人家,“宾至如归”的感觉是这般奇妙呀。

“跨文化”研学关注生活细微小事并让我慢慢思考:文化从来不是书本上的文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人们在生活中践行的习惯,是人与人之间传递的真诚,是对自然、对生活的敬畏与热爱。跨文化研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打破偏见与隔阂,让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不同的文明。无论是国界之外的文化,还是民族之间的差异,当我们真正走进对方的生活,用心去倾听、去感受,就会发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文化传承的坚守是共通的。

东奔西走“走亲戚”,那些见的人、听的故事、体验的文化,成了我们成长中宝贵的财富与营养。研学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敬畏与热爱,继续用脚步丈量世界,用心灵感受不同文明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