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候选人、高市早苗前经济安全保障相在接受《朝日新闻》采访时,再次回应了她在外国人政策上的发言引发的争议。高市早苗强调,她的立场并非“排外主义”,而是要“直面国民的不安”,并提出设立首相主导的“外国人问题司令塔”。在选战的激烈氛围中,这一表态折射出日本政治在安全与共生之间的矛盾心态。
在此前的总裁选演说中,高市早苗以“奈良公园的鹿被外国游客踢打”为例,批评部分外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她进一步援引埼玉县川口市的案例,称地方居民对“体感治安”表达不安。这类叙事极具画面感,容易引起保守选民共鸣。然而,问题在于:个别事例是否足以支撑政治人物的宏大论断?当负面印象被反复放大时,往往会模糊事实比例,甚至无形中加深对外国人的整体偏见。
高市早苗承认,自民党在外交、安全保障与宪法修正上的迟滞,导致保守层支持流失。她试图通过强化“国防”“规则”与“秩序”的话语重新凝聚人心。在这种语境下,外国人议题被有意无意地推到前台:既是“治安焦虑”的投射对象,也是政治动员的便捷符号。可以说,这种策略并非纯粹的排外,而是一种借“他者”来回应选民不安的政治手法。但这恰恰也是最危险之处——当社会矛盾被简化为“外来者”的问题时,容易滑向民粹。
面对批评,高市早苗强调:“长住并守法的外国人不应被牵连,排外主义不是目的。”她试图在“规则共生”与“防范不安”之间找到平衡。然而,政治话语的力量在于放大效果。即便她的本意是“提出问题”,但在舆论场中,负面印象往往先行扩散。正如自民党内一些声音所担忧的,这种论调可能不经意间加深社会分裂。共生需要互信,而不是通过强调“守规矩的少数与违规的少数”来进行划线。
在采访中,高市早苗还谈及靖国神社参拜。她反思去年“说得太早”,改口为“适时适切判断”。这既是对外交现实的顾虑,也折射出她在保守身份与国际压力之间的摇摆。对保守选民而言,靖国神社是象征性话题;对邻国与国际社会而言,则是外交敏感点。高市早苗一方面希望强化“国家尊严”,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外交现实”。这种矛盾,与她在外国人政策上的模糊性如出一辙:既要回应国内不安,又不愿彻底落入排外标签。
高市早苗的表态,映照出当下日本社会的两大焦虑:一是对外部安全的担忧,从周边舰船到宪法修宪;二是对内部秩序的担忧,从游客不文明到社区治安。政治人物选择将这两者交织,以凝聚保守层。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避免让“问题叙事”演变为“敌意标签”。一个成熟的政治,不应止步于诉诸情绪,而应给出制度化、细致化的解决方案。例如,加强文化教育、改善旅游管理、推动多元共生政策,而非只强调“司令塔”式的集权应对。
高市早苗的言论,再次提醒让人们: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如何面对不安,比如何放大不安更重要。日本的未来,需要的不只是“直面国民的不安”的政治口号,更需要在共生与安全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点。排外与共生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关键在于政治人物选择怎样的语言和行动。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9/6 |
|
![]() |
2025/9/6 |
|
![]() |
2025/8/27 |
|
![]() |
2025/8/25 |
|
![]() |
2025/6/30 |
|
![]() |
2025/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