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营签”从创业快车道转为黑工温床

在日本,一项本为鼓励外国创业者、为经济注入活力的“经营・管理”在留资格签证,如今却深陷被滥用于虚假滞留的泥沼。这一现象不仅引发了日本警方的关注,也促使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局展开深入调查,更让日本社会重新审视这一签证制度。

7月中旬,东京出入国在留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前往茨城县郊外,目标是一栋破旧的木结构民宅。一名外国人以在此经营“二手商品销售公司”为由,申请更新经营管理签证。工作人员此行,正是要核实该公司是否存在实际业务。

民宅门口虽贴着公司名称和联系方式的纸条,但室内寂静无声。上午九点,工作人员敲门并大声问好,却无人回应。周边走访中,一位男性居民表示:“平时这里没人进出,应该没有公司在经营。”而接到管理局电话的申请者先是称“三小时后到”,午后才姗姗来迟。

在室内,工作人员花费两个小时检查申请文件和账簿等。尽管他们强调“回答问题对审查的判断有帮助”,但一天的调查下来,仍对公司的经营实态充满怀疑。这一场景,只是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局调查经营管理签证滥用情况的冰山一角。

经营管理签证自2015年出现,旨在支持外国人在日本创业。申请条件看似并不苛刻,注册资金500万日元以上或拥有两名以上员工的法人即可。若公司业务顺利,持证人还能获得永住权的申请资格。

与“技术・人文知识・国际业务”签证对学历有要求不同,经营管理签证在这方面并无限制。持“特定技能”签证的人受工作单位监管,“留学”签证主要由学校监管,而经营管理签证的持证人大多是社长,没有专门的监管者,活动自由度颇高。

与海外类似签证相比,日本的申请条件堪称“廉价”。美国要求注册资金在20万至30万美元左右,韩国要求在3亿韩元以上,而截至2024年底,日本经营管理签证取得者却超过4万人。如此宽松的条件,在吸引外国创业者的同时,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并非所有取得经营管理签证的人都是真正的经营者。7月,神奈川县藤泽市警方发现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存在重复虚假申请的嫌疑。公司代表是一名斯里兰卡男子,他管理着超过600个法人,其中大多数被认为是没有实际业务的皮包公司。他将来日本打工的同胞伪装成“社长”,虚假申请了至少6人的经营管理签证。

经营管理签证的居留期限最长为5年,有些人甚至以最长期为90天的“短期滞在”身份入境后再进行身份切换。实际上,他们多数在拆迁工地等地从事劳动工作,涉嫌非法滞留的总人数可能达到约1000人。神奈川县警方认为该男子是提供虚假申请手段的“中介”,正加紧展开调查。

截至2025年1月,日本外国非法滞留者虽已降至7万4863人,为1993年峰值时的四分之一,但经营管理签证的虚假申请导致的非法居留问题却在暗中扩大。

包括从其他签证转换和居留期限延长,经营管理签证的审核每年超过3.5万次。出入国在留管理局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在1到2个月内作出判断。尽管加强了实地调查,但要全面掌握所有申请的实际情况依然困难重重。

在大阪市,作为根据国家战略特区法被指定为“特区民宿”的区域,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成立法人经营民宿获得经营管理签证。在中文社交媒体上,甚至充斥着大量关于“移居日本的简单方法”的内容,这无疑进一步助长了虚假申请的风气。

京都大学研究生院副教授安里和晃对外国劳动者问题有深入研究,他指出:“这种没有严格审核就允许长期滞留的制度,其宽松性暴露无遗。该制度并未按照增加外国人初创企业的初衷进行。”

外国人政策在7月20日投计票的日本参议院选举中也成为了一个议题。日本人口加速减少,外国人在维持社会生活方面的存在感日益增强。为使各地推行的共生政策发挥作用,严格的居留管理是前提。

面对经营管理签证的种种乱象,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厅开始考虑收紧该签证的获取要求。安里和晃强调:“需要同时考虑培养创业者的扶持政策,以便他们能在日本开展生产效率高的业务。”

日本“经营签”从鼓励创业的“橄榄枝”,沦为不法分子非法滞留的“工具”,这一转变令人深思。如何在吸引外国优秀创业人才和防止签证滥用之间找到平衡,是日本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收紧审核要求,加强监管力度,同时提供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才能让经营管理签证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日本经济发展注入健康、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