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民党围绕石破茂去留内斗加剧的背后

日本政坛近日因首相石破茂的去留问题陷入新一轮动荡。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惨败后,党内围绕石破茂是否应继续留任的矛盾公开化,以麻生太郎、岸田文雄为代表的党内元老与石破茂阵营形成对峙,甚至通过签名运动施压要求召开两院议员全体会议问责。这场看似围绕选举结果的权力博弈,实则暴露出自民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以及日本政治在内外压力下的深层困境。

事实上,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的惨败并非偶然。近年来,该党因“黑金”丑闻、政策僵化等问题民意支持率持续低迷,而石破茂上台后虽试图以“改革者”形象重塑党内形象,但其政策主张始终未能突破自民党传统框架。此次选举结果被视为民众对自民党长期执政的“否定票”,而党内部分势力则将矛头直接指向石破茂,试图通过问责首相转移公众对党派腐败的关注。

原安倍派、茂木派及麻生派议员发起的签名运动,本质上是党内保守势力对石破茂的“逼宫”。他们要求召开两院议员全体会议,旨在通过党章赋予的决策权形成对石破茂的正式问责决议。这一举动不仅是对首相个人的政治清算,更是党内不同派系为争夺未来选举主导权而进行的预演。麻生太郎、岸田文雄等前首相在会谈中未支持石破茂留任,进一步凸显了党内元老对石破茂改革路线的不信任,以及维护自身政治影响力的考量。

面对党内压力,石破茂选择以日美关税协议为突破口强化留任理由。他在恳谈会上强调“倾听地方声音”“支持受影响企业”,试图将协议谈判塑造为维护国家利益的政绩,同时通过地方议员的支持对冲党内反对声浪。然而,这种策略存在明显漏洞:一方面,关税协议本质上是日美贸易不平衡下的妥协产物,其经济效果尚存争议,难以成为首相留任的坚实基石;另一方面,党内反对派已明确将选举失利与石破茂的领导能力直接挂钩,经济议题的讨论反而可能转移公众对党派腐败的注意力,进一步激化矛盾。

更值得关注的是,石破茂在党内问责压力下的模糊态度。他既未承诺辞职,也未提出具体改革方案,仅以“可以有各种意见”回应下台论调。这种“拖延战术”虽能暂时维持首相职位,但会加剧党内分裂风险。麻生太郎等元老担忧的“党派分裂”并非危言耸听——若石破茂长期占据首相职位却无法凝聚党内共识,自民党可能重蹈2009年下野覆辙,甚至引发更严重的派系内耗。

石破茂去留之争的背后,是自民党派系政治与改革需求之间的根本冲突。长期以来,自民党依赖派系政治维系权力平衡,但这种模式导致政策制定被利益集团绑架,改革动力不足。石破茂虽以“改革派”自居,但其政策主张仍局限于调整派系平衡、修补制度漏洞,未能触及政治资金透明化、权力制衡等根本性问题。党内元老对石破茂的抵制,实则是对任何可能动摇其利益根基的改革的本能反抗。

例如,此次签名运动的主导者多为原安倍派议员,而安倍晋三生前曾通过“政治与金钱”的紧密绑定巩固派系势力。石破茂若推行实质性改革,必然触及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因此,党内反对派宁可牺牲首相职位,也要阻止任何可能削弱派系影响力的变革。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损害了自民党的长期执政基础,更让日本政治陷入“改革停滞—民意流失—党内内斗”的恶性循环。

更严峻的是,自民党的危机正蔓延至整个日本政治生态。在野党虽无力挑战自民党执政地位,但可通过舆论施压放大党内矛盾。而民众对政治腐败的容忍度持续降低,若自民党继续沉迷于派系博弈,忽视对国家长远利益的考量,其执政合法性将进一步削弱。

石破茂与党内元老的博弈仍在继续,但历史不会等待日本政治家们的“权谋秀”。自民党若想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必须直面两大挑战:其一,推进党内民主化改革,打破派系垄断,建立以政策竞争力为核心的选举机制;其二,回应民众对政治清廉的诉求,通过立法强化政治资金监管,重塑政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