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拖”字诀背后的权力困局与挣扎

7月23日,据首相官邸可靠消息,因“需仔细确认协议内容”,日本首相石破茂将于8月决定是否卸任。这一“拖”字诀看似被动,实则是深谙日本政治生态的权谋之举——在政权合法性崩塌的悬崖边,通过时间换取政治空间,试图在党内权力重组、日美谈判博弈与民意反弹的夹缝中寻找转机。

日本自民党派阀政治的残酷性,在石破茂身上暴露无遗。参议院选举失利后,麻生太郎宣称“不允许其继续留任”,前首相菅义伟、岸田文雄也态度暧昧,自民党内部“倒石”声浪已从地方组织蔓延至高层。石破茂的拖延,本质上是争取党内妥协的缓冲期。

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需获得20名国会议员推荐,而石破茂所在派系在参议院选举后仅控制不足30席,远低于安倍派鼎盛时期的百席规模。如果立即辞职,新总裁选举极可能沦为派阀交易场——麻生派、岸田派与二阶派可能联合推举“傀儡首相”,彻底边缘化石破势力。通过拖延至8月,石破茂试图:其一,利用自民党干事长森山裕等中间派斡旋,促成派阀间利益交换;其二,借日美关税协议的“外交成果”淡化选举责任,重塑党内威信;其三,等待9月党内高层任期届满的节点,以人事调整为筹码换取支持。

拖延至8月,石破茂试图实现三重目标:其一,利用剩余谈判窗口期,推动美方在汽车关税、农产品进口等关键领域让步;其二,绑定美国利益——若美方急于落实协议,需维持日本政权稳定性,可能通过非官方渠道向自民党施压;其三,为国内经济政策调整争取时间。日本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物价涨幅已达3.2%,远超2%通胀目标。石破茂若能在8月前推出补贴中小企业、抑制能源价格的应急方案,或可部分挽回民意。

这种“以拖待变”的策略,暴露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的弱势地位。当首相存亡需仰赖美国态度时,所谓“战略自主”早已沦为笑谈。

日本时事通信社民调显示,51.6%受访者认为石破茂“应该辞职”,支持率跌至20.8%的“下台水域”。但日本政治史表明,民意反弹存在“衰减周期”——2009年麻生太郎支持率跌至15%时未立即下台,反而通过解散众议院提前大选,将舆论焦点转向在野党。

石破茂的拖延,正是试图复制这种“衰减效应”:其一,利用8月暑期休会期降低媒体关注度,避免“辞职”话题持续发酵;其二,将参议院选举失利归因于“短期经济波动”,而非政权合法性危机;其三,为可能的解散众议院提前选举预留操作空间。若能在9月前将支持率回升至25%以上,石破茂或可效仿岸田文雄2024年解散众议院的策略,通过重塑选举议题转移矛盾。

但是,这种策略风险极高。日本社会对“跛脚鸭政权”的容忍度已接近临界点,若8月前无法拿出实质性政策成果,反对党可能联合提交内阁不信任案,迫使众议院解散或内阁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