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日本,很多人先蹦出老龄化、少子化的固定标签。真的走走看看,对于老龄化这个概念,往往又会有不同的理解。
根据日本总务省的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9.1%,老年人口规模与老龄化程度均位居全球首位。然而,这一看似沉重的社会负担,却在日本企业的创新实践中转化为独特的人力资源红利。
《朝日新闻》在2025年7月8日的报道中将中老年员工比喻成企业的掌上明珠,如何有效利用中老年员工这支“生力军”,对于企业长远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以日本最大的家具连锁店宜得利控股公司为例。一位61岁的公司职员在2024年6月退休,并随即又被返聘,仍然领导着17名旧部下,继续担任组织发展部职业咨询部门的经理。他是宜得利名副其实的“老员工”,已经工作了30年。在退休前,公司进行了一项调查,询问他是否愿意继续工作,以及希望返聘的岗位。这位老员工表示愿意工作到65岁,继续负责人力资源相关工作。除他之外,同年退休的15名员工中,仅个别人因为家庭原因彻底告别职场,其余全部留任公司。自2024年起,宜得利已将退休返聘的年龄上限从65岁提高到70岁,并提高了工资水平。返聘工资大约是退休前的七成,但现在基本工资和部分津贴与退休前持平,也就是说返聘后的再就业工资最高可达到退休前的九成。
无独有偶,Majtec(东京)是一家大型技术派遣公司。该公司的退休年龄为 60 岁,但其中 90% 的工程师都已经续聘。只要收到派遣单位的录用通知,他们就可以继续在一线工作,不受年龄限制,他们中最年长的员工已年满 71 岁。广告部三宅隆弘介绍说:“一些返聘的老员工,薪酬和待遇甚至比退休前更好了。”
因为招聘新毕业生很困难,所以很多公司将重点放在中老年员工身上。此举并非“退而求其次”,相反,很多公司正在努力改善返聘员工的工作条件,比如宜得利公司、日本航空、铃木汽车会提高再就业后的薪资水平,甚至与在职员工同等待遇,并延长再就业期限;一些大公司例如丰田汽车,将再就业年龄延长至70岁;还有一些企业干脆取消就业年龄上限,相当于“废除退休年龄”,使员工可以永远工作,直至他们确实体能不济的时候再彻底告别职场。
企业人性化的背后是法律的完善支持。自1971年日本颁布《中老年人就业促进法》(后更名为《高龄者雇佣安定法》)以来,退休年龄调整始终遵循“分阶段推进、多选项并行”原则。
1986年该法案首次将退休年龄从55岁延至60岁,2004年启动65岁退休分阶段实施计划,2013年全面完成65岁退休制度覆盖,2021年进一步提出“70岁退休愿景”,每次调整均预留5~10年过渡期,允许企业通过返聘、顾问制、非全日制雇佣等多元方式平滑转型。日本政府还通过“养老金激励+雇佣补贴”双轨制,构建起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共同体。中年人不担心失业,老年人不担心无业,他们在工作中得到了来自企业和社会的重视,提升了自我认同感。
同样面临老龄化问题,同时还有失业率重负,中国可以从日本的银发返聘体系中得到很多启发。返聘的前提首先是尊重,不论是临退休人员还是返聘的老员工,给予匹配的岗位、相当的薪酬,而不是将其边缘化,这是激发返聘员工工作热情的最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对在职员工的定心丸。
尽管国内退休年龄一直在延长,但真正能让他们发挥余热的还是返聘和再就业。这需要相关制度的完善,也需要企业改善用人理念,纠正“年轻至上”的固有思想,把老员工返聘从消极的“占位”提升至积极的“引领”。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30 |
|
![]() |
2025/6/30 |
|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