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研学”在路上

本次参加“郭瑞炜老师安徽亲子研学团”赴日,对全球化背景下“研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感同身受。不禁静下来思考一番中日美英等国研学旅行模式及内容各自的特色。

日本的研学旅行叫“修学”,已有70多年历史。本次在日期间,我们常看到学生的身影,参观日本国会,去清水寺、春日大社考察,游览忍野八海,还有的组织学生在富士山脚下泡温泉、办篝火晚会。通过《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蒋丰老师的讲解,这“修”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是日本在校生常见课程。

通过查资料得知,日本“修学”常由学校主导,根据学生年龄和学习阶段不同设计不同旅行主题及路线。小学生主要是就近参观名胜景点或集体泡温泉;初中生更多参观国会议事堂、东京塔等有代表性的地方;高中生更倾向于自然体验或了解历史,如踏访冲绳、广岛、长崎等地。此外,日本修学旅行很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生活能力,学生需要自己安排旅行中的部分事务,如住宿、交通等。这对学生成长有很大帮助。这种系统化的修学模式,使学生能在不同阶段获得不同体验和思考,培养综合素质。我回想起来:去年参加“世家家长学院跨文化研学团”在大阪城在金阁寺,见到一群群手握材料、边看边窃窃私语的日本高中生,原来如此。

中国的“研学”近年发展迅速,呈现多元化和实践性的特点。内容丰富,涵盖了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如,学生可参观故宫、长城等历史文化遗迹,也可前往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了解自然保护知识,还可到科技馆、企业参观学习,感受现代科技魅力和企业创新精神。中国“研学”更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和体验。高一时,我校曾组织大家去黄山采茶,我们不仅能看到、听到,还能亲手操作、全身心感受采茶制茶,更细致理解和掌握知识。但这类活动有着地域不平衡性。我生活的地方,研学活动少之又少,一年一次已是最好状况了。更别提研学去北上广深了。读高二的我,与研学彻底无缘——老师家长担心影响学习。跟随胡玮老师参加“2023世家家长学院新疆艺术研学”,拜访著名作家刘亮程老师,深度、细腻了解西域文化,真难能可贵。

相较中日两国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美国在研学中更注重个性、自主。美国高中生研学中,常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不同项目。如,对艺术感兴趣的可选参加艺术工作坊,对科学感兴趣的可选参观科研机构或科学夏令营。他们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研学中,学生需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安排时间、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独立思考力和自主学习力。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与不同国家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和价值观。

英国的“研学”更注重文化体验和学术提升。英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大英博物馆、伦敦塔等,这些地方成了重要目的地。学生可通过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和艺术;同时,还注重学术提升,可选参加学术课程,提升自我学术水平。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参加团队活动和领导力培训课,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我曾看过一本书,作者提到他参观博物馆时遇到一群学生在做社会调研,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国家、了解社会。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国家研学旅行模式都有其独特优势和特点。

中国的“研学”近年有了大发展,但也有些问题。如规范化程度不够、内容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等。我们可从其他国家的做法中汲取经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如,我们向日本学习,进一步完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借鉴美国的个性化和自主性经验,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借鉴英国的,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

研学在路上,各国八仙过海各有精彩;相互借鉴,可以让每个个体在旅行过程中共同成长。这,恰是“美美与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