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号下午,在东京鸠山会馆,《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蒋丰老师给“安徽省亲子研学团”一行做了一次精彩的讲演。
蒋丰老师根据自己在日本三十多年经历,指出他观察到的日本中小学家庭教育特色有四点很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礼仪教育的细致化渗透;
第二,独立性教育的极致培养;
第三,挫折教育的实践导向;
第四,平等教育与榜样示范。
蒋老师说的这些,我触动很大。
这次先说说“礼仪教育”。当然包括我们常说的与人交流得体称呼别人,习惯用“请谢谢对不起”等词语,更多是深层次的——做人需具备更多更好更细的不同场景里的礼仪。蒋老师说到一个词“细致”。“细”到什么程度呢?细在哪里呢?细在穿衣戴帽,细在交接物品,细在端水递筷,细到动作细微处,对,就是“一举一动”。这是一把尺子,把自己和别人放在一个场景里怎么更好地融合,如何愉快相处?
本次研学团有七位未成年人,在待人接物,面对他人,与人协作,特别是同龄、长辈、陌生人一起,暴露出许多问题;走出三口之家舒适区,爸妈眼里乖宝好娃,饮食起居上不是不懂事,而是缺家教——就是蒋老师说的“礼仪教育”的缺失,时时刺痛距离他最近的人。这几天,我一直边走边记:实话实说、家长真能接受吗?“娃都是自家的好”啊。
中华自古是礼仪之邦,这些在清末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后迅速瓦解,丢弃了传统礼仪的国人处处向西方看齐。改革开放后,国人腰包鼓了,能“说走就走”看世界了,可形象糟透了——“中国人”几几成了“不文明”“没礼貌”“没教养”“低俗”代名词。
一位出境商务考察的同学告诉我:一次她走进城铁女性车厢,车门有醒目女性标识,车厢内清一色是女士。一对情侣用中国话大声谈笑着进来。我悄声提醒:“先生,这是女性车厢。”那男人瞪大眼睛喊:“女性车厢咋了?进来犯啥法?”我的同学赶紧下车。她不解:为何要违背当地习俗?明知还以男性之身进女性车厢?礼仪何在?斯文何哪?与我谈及时“一声叹息”。
这两年,我有限的境外旅行体验,可以说“高声喧哗几乎是中国旅游者的标志”——无论餐馆、车站、机场、商场、剧院,停车场、大超市,甚至电梯间、博物馆、酒店大堂。都会有同胞旁若无人大声谈笑。我自我解嘲:俺也是个豪迈中国人啊。
……
你我皆知:儒家视“仁义礼智信”为“五常”。那么,既为常识何时丢的呢?
看看五四以来——传统礼仪从日常生活基本退出。这里有不少原因:传统礼仪过于形式与繁琐;与现代的生活节奏已不适应;加之对传统礼教封建性的批判……西方礼仪的涌入,改行西方礼仪是“时髦”。这使原来的礼仪之邦缺失了传统根基;缺了这般根基,礼仪建设就流于虚无了。
当然,重振礼仪之邦,不是回归儒家经典“三礼”乃至汉、唐、宋、明、清那套礼仪。细探究一下,古文“礼”字从“示”从“豊”。“豊”是古代一种祭祀礼器,“示”按《说文解字》解“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祭祀要表现对“天”或“神”的敬意,就需制定必然程序和仪式,于是产生了礼的最初规范。可见,“礼”源自氏族社会末期祭祀。在氏族祭祀礼仪基础上,华夏民族渐渐形成三皇五帝治天下的礼仪法度,经夏殷到西周,周公制礼,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更完备。笔者家乡安徽临泉,是古沈子国、周文王第十三子封地;提及“礼”、想想子曰“郁郁乎文哉”,我还是每每心潮澎湃的。
回国后,研学团的儿童及家长与我会静下来深入交流的。我是老师,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实情以告;引导孩子们去改变、做受人欢迎的人;我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信任无价,几位家长因繁忙把娃托付给我,我必“据实告之”才对得起他们。
突然想起苏子得意门生张耒: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目光所及皆是美意。笔者与张耒可是老乡啊,我多想想他并再埋头努力!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30 |
|
![]() |
2025/6/30 |
|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