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从毛选中学得一个词,叫“晋察冀”,是英雄的土地,令人神往。2025年5月22日,我与永原等,随好友魏玮教授,终于首赴晋中太原。高铁驶入晋中,速度就放慢,不知是由于山岚起伏,还是出于敬畏。出高铁站,心感温情,体感凉意,当天太原的最低气温为7度,身穿短袖的朋友感受更加强烈。原丽莉主任已等候多时,上车就暖和了。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消化内镜学会在太原召开,会上见到了很多新朋老友,其学术水平与学术气氛都令人敬佩和鼓舞。我的另一个目的是学习和体会晋文化。人们常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在太原附近走一走,果然名不虚传。当然,名不虚传的,不光是文物。
读懂晋祠便知唐脉
到晋祠,首先感到植物的伟大与长寿,那斜倚在圣母殿旁的西周柏树,已过三千岁,其树干之粗,三人才能合抱。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此刻觉得“千年树木,百年树人”更贴切些,人在这些老仙树前面,着实非常渺小。
晋祠,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其中现存最早的建筑及圣母殿里的43尊彩塑,为北宋时期作品。在这兵家必争之地,宋朝的木雕及彩塑能保存千年,实属奇迹。
晋祠,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相传,山西地域,在尧时代就叫唐,尧为陶唐氏,太原为古唐国。到了西周,这一带成为叔虞的封地,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即周成王的弟弟,太原为古唐国,于是叫唐叔虞。后人把唐叔虞尊为晋文化始祖。
千百年后,李渊的祖父被封为唐国公,后来李渊又继承了这个封号,封地也在太原。太原为其龙兴之地,李渊取了天下便号称唐。这与刘邦以汉中王身份取得天下,便号称汉,惊人相似。大唐自然要尊唐叔虞,不难理解,晋祠中有唐太宗李世民的笔迹。
早餐吃头脑
魏玮教授特地让我们体会了地道的太原早餐,羊肉烧卖加“头脑”。说吃头脑,始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见到实物才明白,实际上是一种白糊状药膳,其食材包括黄芪、炒面、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等。在温差大的地方,南方的稀饭,抵御不了寒气,尤其在体力劳动为主的时代,吃上太原温补的头脑,便身上变暖,干劲十足。在如今的饱食时代,或许有点营养过剩。
享受面食艺术
在太原期间,没有见到过白米饭,但黄米及小米也很好吃。当地人主要吃各种各样的面食。做面手段一个比一个高超,刀削、刀切、刀剪、手拉、手撕,皆成面。我最欣赏拉面手艺,如今,看作面艺术表演,比吃面还过瘾。转瞬之间,一大坨面,手拉成丝,令人赞叹不已。
下煤窑体会风险
煤炭,与煤气、石油一样,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如今山西,煤窑大多封存,留给子孙,恢复了青山绿水。汾河两岸,落英缤纷,景色宜人,是市民休闲与运动的好去处。在去蒙山大佛的山路上,随处可见半露的煤炭,许多树就扎根于煤炭之上,煤炭的前生也多是树,也许是地表树门的祖宗。大自然的造化,威力无穷,能把植物变成煤炭,把生物变成石油,这过程超过沧海桑田。我们去煤炭博物馆,体会了一下早期煤炭工人的艰辛与风险。现在技术进步,采煤由机器完成,安全高效,印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平遥古城感受昔日繁华
会议结束后,我们登上平遥城楼,明清的古县城,能比较完整地保存至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真了不起。城内低层店房,鳞次栉比,整洁的街道,四通八达,仿佛回到明清时代。走在繁华的南大街,脚踏那被岁月磨得光滑的石板路,非常有韵味。街道两旁,票号、镖局、当铺、醋坊、客栈林立,匾额高悬,幌子招展。推光漆器,工艺精湛。日升昌旧址尚在,它是中国第一家票号。
今人看惯了柏油马路,不知古人出行何等艰难泥泞。满城的石板路,似乎在述说当年的繁华。空气中飘散着平遥牛肉的醇香、老陈醋的酸冽,以及各种小吃的味道。品尝平遥的午餐,觉得十分讲究,十分可口。
接连几日游走太原及周边区域,虽是走马观花,已深感山西历史厚重,忠孝文化更厚重,这大概与夜读春秋的关羽有关。太原与全国各地一样,交通便利,生活便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怪不得古人把平安富强的中国叫神州。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30 |
|
![]() |
2025/6/30 |
|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