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届中国劳工殉难者全北海道慰灵祭在仁木町隆重举行

6月29日,时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7周年之际,第60届中国劳工殉难者全北海道慰灵祭在北海道仁木町民中心庄严举行。虽然主办方中国人殉难者全北海道慰灵祭执行委员会因成员老龄化,自前年起取消了传统的西红柿、鸡蛋和猪肉汤午餐交流活动,但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第60届追悼大会,参会人数仍较去年有所增加。

来自北海道各地的日中友好人士、留学生、华侨华人代表,以及中国驻札幌总领事馆官员等100余人参加了追悼仪式。其中包括来自室兰市、苫小牧市、美呗市、带广市、札幌市、小樽市及仁木町的代表,北海道大学、室兰工业大学和北洋大学(苫小牧)的留学生,以及中国驻札幌总领事王根华、领事及家属等。

追悼仪式现场,北海道中国会代表田义之、北海道华侨华人联合会会长王琦及组织者敬献的花圈依次陈列。小樽潮太鼓保存会的三女五男成员以震撼人心的和太鼓表演拉开序幕,他们轮流击打五个和太鼓,用10分钟的鼓声为在异国他乡牺牲的中国劳工慰灵安息。随后,真宗大谷派北海道教区的十位僧侣诵经超度,表达对战争的反省与对逝者的哀悼。全体与会者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依次进行烧香悼念。

仁木町副町长林幸治代表佐藤圣一郎町长致辞,他回顾了二战期间在仁木町牺牲的18名中国劳工及全北海道3047名殉难者的悲惨历史,强调铭记历史、防止悲剧重演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仁木町作为水果之乡的特色,欢迎与会者采摘时令樱桃。

中国驻札幌总领事王根华在致辞中深切悼念在北海道遇难的中国劳工,感谢慰灵祭执行委员会的长期努力。他强调历史不容篡改,任何美化战争的行为都是对和平的挑战,并呼吁中日两国加强交流合作,共同维护东亚及世界和平。

小樽商科大学校长穴泽真委托森常明医师代为致辞,反思战争带来的民族对立与世代痛苦,强调民间和平交流的重要性,反对国际政治对和平主义的冲击。北海道华侨华人代表吴敦呼吁年轻一代通过学习历史传承和平理念,并对华人华侨及留学生的参与表示欣慰。仁木町议会议长横关一雄的闭幕致辞由议员代读。

在特别环节中,北海道中国会运营委员长陶惠荣将未到场的北海道中国会代表田义之社长向主办方捐赠10万日元转交给了小川胜美理事长,参会的华侨华人与王根华总领事等合影留念。全体参会者在仁木町民中心门口的慰灵祭纪念牌前合影。追悼大会结束后,陶惠荣运营委员长带领首次参加慰灵祭的北海道中国会代表们专程前往中国烈士园瞻仰。与会者纷纷表示,这样的纪念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和平的珍视,希望中日两国人民能够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这座纪念碑由大谷莹润题写碑名,左侧刻有郭沫若手书”发展传统友谊,反对侵略战争”,右侧刻有12名在当地矿区牺牲者的名单和出生地,背面记录建碑过程。经过修缮后,碑文更加清晰,郭沫若先生的印章也清晰可见。北海道中国会的代表们在此再次合影,纪念这一重要时刻。

历史资料显示,1942年11月27日,日本东条内阁为补充劳动力,强征中国劳工赴日。北海道共接收16282名中国劳工,分布在58个作业场,其中3047人因残酷劳动环境死亡,死亡率高达18.7%。战后,日本民间组织成立”中国人俘虏殉难者慰灵执行委员会”,开展遗骨送还及慰灵活动。1966年10月29日,仁木町建立”日中不再战友好碑”,成为中日民间和平交流的重要象征。近年来,烈士园经过分期翻修,不仅环境更加整洁,还增设了扶手等便利设施,方便年长者参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