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东京,蝉鸣尚未撕破夏日的静谧,东京中国文化中心的穹顶下却已流淌着汩汩诗意。6月28日这个寻常的周末上午,“有一种音乐——李永亮原创第六部十四行诗朗诵会”如约启幕,将十四行诗的古典韵律与现代情感编织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当日本华侨华人合唱协会女声合唱团身着素色长裙款款登台,《茉莉花》的清音与《早春赋》的雅韵在穹顶下交织成网。空灵的和声如晨露般沁入心脾,这场以“音乐”为魂的诗意之旅,便在这氤氲着东方美学的序曲中悄然启航。华文作家协会理事、自由撰稿人霞光的致辞恰似月光下的箫声,为整场活动晕染开深情的底色;而朗诵代表王子江掷地有声的开场白,则如定音鼓般叩击着每位听众的心房。
十二位朗诵者依次踏上这方被诗意浸润的舞台,他们以声线为笔,在十四行诗的素笺上勾勒出十二幅情感图谱。有青春记忆里单车后座的悸动,有产房外父亲踱步的焦灼,有异国街角飘来的乡音,更有临终病房里最后的絮语。当《女儿今天做新娘》的诗句被娓娓道来,听众席间已响起细微的啜泣;而《战鹰向北方飞去》的铿锵音节,又让无数人想起历史长河中那些未竟的离歌。这些被压缩在十四行诗格里的故事,在朗诵者或清越或沙哑的演绎中,绽放出惊人的戏剧张力。
中场点评环节堪称智慧与诗意的双重变奏。吴敏老师以学者般的严谨剖析着诗句的肌理,从“警报声”的意象选择到“天籁之声”的哲学隐喻,她的解读让文字背后的深意纤毫毕现。而李永亮作为原作者,则以创作者的浪漫揭开诗作的胎记:当谈及《带来光明的音符》中盲女复明的奇迹时,他眼中闪烁的光芒比任何注解都更具说服力。主持人怡萍恰似一位优雅的指挥家,用精妙的过渡语将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让整场朗诵会始终流淌着行云流水般的韵律。
茶歇后的交流环节更显温馨。日本华文作家协会理事朱惠的发言令人耳目一新,她将诗歌朗诵比作“在异国他乡打开一扇雕花木窗”,让乡愁与现世在此刻和解。赞助方代表王天云则以幽默谈及国航航班与诗歌的奇妙关联,引得满堂会心而笑。当李永亮起身致谢时,他身后的大屏幕正播放着诗集手稿,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无声诉说着创作背后的千钧之力。
最动人的场景出现在活动尾声。一位银发老者颤巍巍举手,这位自称“与诗歌绝缘半生”的听众,此刻眼中泛着异样的光彩:“我原以为十四行诗不过是西方人的文字游戏,却在这晨光中听见了自己心跳的回声。”他的话像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的确,当传统诗朗诵总在追求声嘶力竭的激情时,这场朗诵会却以“大音希声”的境界,让每位听众在静默中听见了灵魂的共振。
抽奖环节的欢声笑语中,主持人怡萍的结语如诗般落下:“愿这些文字成为照进您生命的光束,让每首诗都化作独特的生命乐章。”此刻,文化中心外的樱花早已零落成泥,但诗句的芬芳却将在异国他乡久久萦绕。这场以诗为舟、以乐为楫的文化摆渡,不仅为在日华人华侨的精神原乡注入清泉,更在全球化语境下,为十四行诗这株古典植株培育出新的文化根系。
分别之际,人们带着诗集与感动离去,而那些被音乐浸润过的诗句,已然化作记忆星空中永不消逝的音符。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30 |
|
![]() |
2025/6/30 |
|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