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郑重其事地把重温家乡景致这一念想,小心翼翼地列入【壮游中国】的写作系列时,内心深处,总有一丝异样的涟漪泛起,那感觉,就像是把一件温润的旧玉,硬生生地塞进了一个华丽的西洋珠宝盒,怎么看都透着几分不伦不类。
在我的认知里,“壮游”二字既有仗剑天涯、远走他乡的豪迈洒脱,又有初涉新境、目遇成色的新奇雀跃。它是一场与未知中国的热烈相拥,是一次对远方中国的执着奔赴。每一次踏上壮游中国的征程,都仿佛是命运之手轻轻一推,把我推出熟悉的京城胡同与异域“丁目”(街巷),推向那片充满神秘与诱惑的浩瀚海洋。
当然,在我看来,“壮游”二字,又不仅仅止于此。它还像是一首悠扬的暮歌,隐隐约约地藏着一个人难以言喻的人生收官之意。此时的壮游,更像是一场回归,是在人生的暮年,对自己走过的一生进行一次全面的审视和总结,是在寻找那份最初的纯真和温暖,是在为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把这样充满温情与回忆的家乡景致,纳入【壮游中国】这个以远方和新鲜为主题的写作系列,在旁人看来,或许真的有偷工减料、滥竽充数之嫌。毕竟,家乡的风景,我早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它没有远方的神秘莫测,没有新境的惊喜刺激,它就像一杯淡淡的清茶,虽然清香宜人,但却缺少了那种浓烈的刺激感。
可是,尽管心中有着这样的顾虑和纠结,我却依然执拗地想要把这些写出来。就像一个孩子,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温暖的怀抱。
6月22日,夏日的阳光如同金色的丝线,轻柔又热烈地洒落京城。我陪伴着来自鹏城的小友,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憧憬,从东华门线路转入午门,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紫禁城中路之旅。
沿途中,不时有人迎上前来,轻声询问:“可需讲解相伴?”我皆以微笑婉拒,心中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春风拂过京城,北京市总工会与北京市团委携手,在企业青年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那时,我身在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有幸被聘为讲师,参与这场意义深远的教育之旅。每一讲,为期旬日,而第十日的终章,总在“露天课堂”——故宫博物院中展开。那里,曾是明清二十四位帝王居住之地,见证了封建社会的辉煌与沧桑,也目睹了1840年后,国门被帝国主义列强轰开的屈辱岁月。为讲好每一课,我埋首于史料、景物、建筑之间,勤学不辍。后来,远赴日本九州大学深造时,竟能随手为被称为“日本四大中国史研究专家”之一的指导教授川胜守先生绘就一张故宫游览图,令教授惊叹不已,直呼“你很了得”,他特许我从此少至课堂,专心打工。罢了,再续前文,恐非游记,而成回忆录了。
行至筒子河畔,东华门正在大修,小友好奇探问皇城诸门的对称,我告知她,此乃皇宫“鬼门”,帝王“薨”后,殡车自此门出。帝王之“鬼门关”,竟如此走过。
预约门票的时候,都说只能从东华门入故宫,实际上是要转经东华门,终归还是要从故宫正门——午门而入。小友言及儿时听闻“推出午门斩首”的传说,我笑而解之:“昔日帝王,恐污圣地,不肯于此杀人。京城斩首之地,是在宣武门外菜市口。午门外,倒是明代皇帝实施廷杖的场所,也就是对大臣实施打屁股刑罚。”见她目光疑惑,我微笑续道:“回望历史,总有不可思议、难以理解之处。午门前血肉横飞之廷杖,便是历史之痕。”
穿过午门,仿佛穿越了时光之门,把现代都市的喧嚣隔绝于外。有人称之为京城“最大的四合院”,亦不为过。眼前,一条笔直宽阔的中轴线,如历史之脉络,串联起一座座宏伟宫殿。红墙黄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沿中轴线前行,太和门赫然在目。这座巍峨的宫门,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皇家禁地。朱红大门上,铜钉排列如星,每一颗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门前金水河波光粼粼,如玉带环绕,为庄重的宫殿增添了一抹灵动。河上五座汉白玉桥,洁白如玉,造型优美,如五条巨龙横卧水面,连接着此岸与彼岸,现实与历史。
跨过金水桥,踏上太和殿前的丹陛石,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丹陛石上,龙纹雕刻精美,龙身蜿蜒,龙须飘动,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这些雕刻,工艺精湛,线条流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与无穷智慧。
太和殿,被誉为“东方三大殿”之一,无疑是故宫中路的核心与灵魂。它耸立于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气势恢宏,如巍峨山峰,俯瞰众生。殿顶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金光,与红色立柱、白色石栏相映成趣,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殿前十根巨大圆柱,粗壮挺拔,如十位顶天立地的巨人,支撑着这座宏伟宫殿。
遗憾,现在如织的游人已经无法进入太和殿内,只能远观其宽敞明亮、金碧辉煌。巨大金龙宝座高高在上,镶嵌宝石珍珠,散发耀眼光芒。宝座上方藻井,雕刻精美盘龙图案,龙口衔珠,仿佛在向人间播撒吉祥。站在这殿堂之前,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看到古代帝王端坐宝座之上,接受百官朝拜之盛大场景。
离开太和殿,沿中轴线前行,便是中和殿。与太和殿之雄伟壮观相比,中和殿更显小巧精致。它是一座四角攒尖顶之宫殿,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烁柔和光芒。从外可见殿内陈设简洁典雅,中央摆放巨大御案,上面摆放着我喜欢的“文房四宝”,当然还有各种奏章。这里是皇帝前往太和殿举行大典前休息与接受朝拜之地,也是皇帝与大臣商议国事之所。站在这中和殿前,我仿佛能看到勤政的皇帝沉思默想、运筹帷幄之身影。至于那些懒政、惰政的明世宗嘉靖帝、明神宗万历帝等则不在此列。
再前行,便是保和殿。保和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之宫殿,规模仅次于太和殿。殿前云龙石雕,是故宫中最大的石雕,上刻九条巨龙,在云雾中翻腾嬉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块石雕重达数百吨,是古代工匠从远处运来,精心雕刻而成,充分展现了古代劳动民众的智慧与力量。保和殿在明清两代有着重要作用,它是皇帝举行殿试之地,也是皇帝宴请王公贵族与外国使节之所。在这里,无数文人墨客通过殿试,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而对于我们这样畏惧考试之人来说,却是没有丝毫的亲近感。当然,无数外邦使者在这里感受到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与中国的强大实力,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穿过保和殿,便来到了乾清门。乾清门才是内廷的正门,也是皇帝处理政务与居住之地。门前摆放一对巨大铜狮,威风凛凛,仿佛在守护着皇家的尊严与秘密。走进乾清门,便是乾清宫。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也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地。宫殿内布置简洁庄重,中央摆放一张巨大龙床,床上铺着华丽锦被与绣枕。床前御案上,摆放着各种书籍与奏章,显示出皇帝的勤政爱民。乾清宫匾额上,“正大光明”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这是清朝皇帝传承皇位的重要方式——秘密立储之见证。启示,皇家许多不光明、不正大之事,恰恰是在这里完成的,颇具讽刺意味。
越过乾清宫,沿中轴线继续向北,便是交泰殿与坤宁宫。交泰殿是皇后在重大节日接受朝贺之地,殿内悬挂“交泰殿”匾额,寓意着天地交泰、万物咸亨。坤宁宫是皇后之寝宫,宫殿布置充满浓郁生活气息。东暖阁是皇帝大婚时之洞房,室内布置温馨浪漫,红色帷幔、金色装饰,处处彰显着皇家之富贵与奢华。
不知不觉间,已经走到了故宫中路的尽头——御花园。御花园是皇帝与后妃们休闲娱乐之所,到了这里,皇宫内始有葱茏树木,暴晒的阳光也变得温柔起来。游客们席地而坐,欣赏着花草繁茂、假山池沼、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不知他们是否明白,为何这里才出现了黄瓦红墙下的绿植?
我渐感体力不支,已经没有那种“归来还是少年”的豪迈。但我感谢这里,曾成为我的“明清史实物大课堂”。想再去西六宫的长春宫看看西太后(慈禧),想再去东六宫的钟粹宫看看东太后(慈安),终因敌不过酷暑而放弃了。
走出故宫的后门——神武门,回首望去,那红墙黄瓦之宫殿依然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光芒,仿佛还在向我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期待。转脸再看隔着一条马路的景山公园,那里有明代末帝——明思宗崇祯帝上吊自杀的地方。
我情不自禁吟诗一首——
故宫重游意难休,
红瓦黄墙岁月留。
遥念崇祯枝上恨,
景山无语对神州。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30 |
|
![]() |
2025/6/30 |
|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