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向真向善”永相同

“谁也不会有太多的朋友,甚至最富有的人也没有太多的朋友,因为真正的朋友是很难得的,真正的朋友是用钱买不到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朋友。男性朋友,女性朋友都可以。”这段话出自德国克里斯朵夫·海因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在《和孩子聊聊生命里最重要的事》(花城出版社2022年2月第一版)一书开篇说的。

以前读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讲战国时的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无论俞伯牙弹哪种曲目,钟子期都能准确说出其意境情感。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知音了,于是摔破了自己心爱的琴,并永远不再弹奏。这故事的寓意是:知音难觅,一旦找到应倍加珍惜。事实上,我国传统文化里“管鲍之交”、“忘年之交”、“莫逆之交”、“竹马之交”都是讲“交友”的。

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文豪蒙田纪念好友拉博埃希时,将友谊表述为“由心灵相通的机遇相联结的频繁交往和亲密关系”,他觉得友谊类似于命运中的奇迹。正因为友谊基于私人间情感联结,因此朋友间应对彼此的意志深信不疑,对对方的任何所为都予以积极回应与支持。你看,这,与我们文化里常强调的“肝胆相照”极为接近。

如今的校园环境中,“交友”成为校园生活中极重要的一部分。

朋友,既充满了收获与喜悦,也伴随着挑战与困惑。在学习上,朋友是不可或缺的伙伴。进入高中后,面对复杂的问题,我经常和同学一起讨论复杂的难题,互相分享解题方法。在紧张的学业之余,朋友还能与我们分享生活的乐趣,一起看一场电影、举行一次聚餐,都能让我们释放压力。

然而,交友也并非总一帆风顺。

我是国际班的学生,很快就要走过国门去读书。这两年的读书、学习、旅行,与外教老师的交往,与外国朋友的交流,我不时感到文化差异会成为绊脚石。比如,在西方文化中,私人空间被高度重视;而在一些东方文化里,人们更倾向于紧密的社交关系。如果不提前了解及考虑,很容易引发误会。还有,朋友之间的价值观不同也可能会产生矛盾。在对待学业、未来规划等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当它们碰撞在一起时,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和包容,友谊将会受到考验。

在国际化的交友环境中,我们可以将中西方的交友理念和方法相结合。最关键的:真诚与善良永远是必杀技,这是建立友谊的关键。无论对方来自哪个国家,真诚的微笑、热情的问候和真切的关心能跨越一切障碍。

不仅如此,要积极主动地去结交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我们可以主动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各种社团或组织等,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与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尊重是最重要的,面对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即使存在差异,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当遇到文化冲突时,不要急于评判,而是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沟通和交流来消除误解。同时,我们也可以与朋友一起分享各自国家的文化特色,通过美食、音乐等形式,让友谊在交流与融合中更加丰富多彩。

中西方文化必有差异,交友方式和习惯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由于各自的历史、地理、社会结构以及价值观不同,中西方人在结交朋友和维持友谊各方面展现出了各自的特点。中西方在交友方式和习惯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既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事实上,无论哪个文化背景下,真正的友谊都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的。

当我们学会欣赏和接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友方式,就能更好地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并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人类是群居社会,友谊是重要的人际关系,不论哪个国家的人都需要朋友,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友谊观不同,但人与人之间的“向真向善”永远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