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格外重视“坐月子”。还衍生出居家月嫂、月子中心、产后康复、催乳护理等一系列商业服务。
但在日本,“坐月子”并非产妇的必选项,“月嫂”也极为少见。当一位中国婆婆目睹日本产妇在分娩后第二天湿着头发、光脚坐在休息厅喝冷饮时,她的反应大惊失色:“这些日本人,怎么这么不爱惜自己!”
殊不知,看似漫不经心的日本产后护理,是由医疗支援、文化心理、社会制度共同搭建的一整套体系。
根据日生基础研究所在2025年4月30日发表的研究报告,日本产后护理事业越来越趋向完善。这项事业的全称叫做“综合妊娠·分娩·支援示范项目”,发起于2014年,并在2017年制定了《产后护理项目指南》,根据日本母子保健法修正案,从2021年起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分内职责。
在日本,分娩后一年内的女性及其婴儿,都是产后护理事业关注的对象,从他们出院后那一刻开始,身心护理以及育儿支持,都被纳入服务范畴,而服务形式主要有“住宿型”、“日间服务型”和“外展型”三种形式,并由医护人员负责。怀孕的女性只要通过向所在地的政府机构申请,就能在产后享受到这项服务,并且这些服务基本可以覆盖“月子”阶段的主要需求,包括如何预防儿童睡眠时发生的婴儿猝死综合症 (SIDS),照护儿童时的注意事项,如何在紧急情况下选择合作医疗机构,以及发生重大事故时如何应对等常见问题。
据统计,2023年,全日本1547个市町村实施了该服务(实施率为89.5%),产后妇女的利用率约为10%,2021年为6.1%,2022年为10.9%。如此的数据就充分证明日本女性产后不坐月子,但享受到了比坐月子更科学更周到的产后修复服务。
而费用补贴对于很多产妇而言是享受服务的门槛。由于产妇的自付费用金额取决于各地方政府设定的补贴额度,因此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2020年3月的调查,住院两天一夜的平均自付费用,因机构的不同也有较明显的差距,比如在医院为6,885日元,在助产诊所为7,491日元,在民间机构为5,634日元,医院和助产诊所的最高自付费用可达3万日元。于是政府提升了补贴力度。此前,住民税非税家庭每次产后护理可减免5,000日元,自2023年度起,除住民税非税家庭外,无论收入多少,每次产后护理费用均将减免2,500日元。
日本产后护理体系的核心在于医院提供的专业服务,这直接替代了月嫂的基础功能。与中国产妇坐月子长达42-56天的传统不同,日本产妇自然产平均住院5天(剖腹产6-10天),期间医院提供一条龙式服务,其目的是为了让产妇应尽早完成从“病人”到“母亲”的角色转换。
而选择机构护理的背后,是因为日本家庭对陌生人进入私人空间存在天然排斥,更深层的是日本文化中“不给他人添麻烦”的自觉,一位京都助产士解释:“怀孕生子并非生病,不需要长期依赖他人照顾”。这种价值观下,产后回娘家更多是获取心理支持而非生活照料。
而日本从2022年10月开始推行的“产后爸爸育儿假”政策,也让“坐月子”不再是产妇个人的事。根据该政策,父亲在孩子出生后8周内,最多可以申请4周的育儿假,并且从2025年4月起,如果父母都休假14天以上的,可以享受28天的全勤工资,这对于产妇做月子有了很大的信念支撑。
而面对少子化问题的严峻,让女性愿意生育、安心康复之外,还有保育、教育、医疗等全方面福利支持,毕竟“坐月子”是短期的,而“过日子”是长远的。因此,不坐月子的日本女性产后反而更会过日子。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30 |
|
![]() |
2025/6/30 |
|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