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塔下“家”韵悠长 绿色理念共绘未来

2025年6月18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民间外交活动“家在中国”在东京塔下举办了“首届家在中国·东京塔论坛”。可喜可贺,可圈可点。

百万旅日华侨华人群体,犹如散落在东瀛群岛的文化星群,其精神世界始终萦绕着四重维度的乡愁经纬:对故土山河的地理乡愁、对宗族谱系的血缘乡愁、对文化母体的语言乡愁、对岁时节庆的仪式乡愁。这种乡愁,在代际传递中又逐渐显影为三重文化疏离症候:文化记忆的失真性焦虑——当祖辈口述的方言童谣被标准化日语覆盖,当祖国(籍)家族清明节祭祀仪式简化为日本夏季中元“归省”扫墓的机械动作,传统文化记忆正在经历“去情境化”的消解;身份认同的悬浮性困境——在“海外侨胞”与“日籍华人”的双重标签下,日益陷入“文化无根”的生存悖论,既无法完全融入日本主流社会,又难以重返母体文化语境,时常面临着价值选择的道德困局。

“首届家在中国·东京塔论坛”,以“家”字为文化密钥,在东京塔的现代性场域中重构了传统伦理的当代叙事。著名旅日侨领颜安连续主办七届的春节“东京塔点亮中国红活动”,已经让旅日华侨华人给东京塔赋予了全新的情感意义,成为他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庇护地之一。这次家在中国文化经贸交流会组委会携手东京塔点亮中国红组委会、云河都市研究院、日中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在东京塔下联合举办论坛,本身就燃起旅日华侨华人的一种亲近感。而“中国”二字则作为文化磁极,释放出强大的凝聚力,汇聚起疏离的认同感,成为他们抵御文化情感虚无的精神锚点。

“首届家在中国·东京塔论坛”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情感怀旧论坛,而是以情感为原点构筑的新型文明实践场。当“家”的意象从地理坐标升华为价值坐标,论坛完成了三重维度的范式突破:从个体乡愁到集体行动的转换——将“思家”的私人情感转化为“建家”的公共实践;从文化寻根到文明赋能的跃迁——把“归家”的认同需求升华为“兴家”的责任担当;从情感共鸣到价值共创的重构——将“想家”的被动情绪激活成“为家”的主动作为。

“首届家在中国·东京塔论坛”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支点,撬动了旅日华侨华人三重文化杠杆:第一,伦理杠杆——将“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转化为应对气候危机的解决方案,在东京塔下重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第二,实践杠杆——通过中日绿色发展理念的交流,搭建起可持续发展智慧的跨文化桥梁;第三,价值杠杆——以“碳中和”为共同语言,在“地域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重构中日民间交流的价值坐标系。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与日本“里山倡议”相遇,两种生态智慧在论坛场域中碰撞出文明互鉴的火花,形成“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实践范式。

本次论坛的主办方、联合主办方代表表示:“我们相信,通过这次论坛,一定能够为绿色发展理念赋予更多的想象空间,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实践方案,助力我们共同打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富足、有活力的未来社会。是的,“首届家在中国·东京塔论坛”催生百万华侨华人把“想家”的深情转化为“建家”的行动,他们不仅在异国他乡构筑起精神家园,更会在全球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中镌刻下中华文化的基因印记。这种转变印证了文化认同的现代性真理:真正的文化自觉,既非固守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也非全盘西化的文化虚无主义,而是在跨文化对话中实现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正如论坛灯光映照下的东京湾,既保持着海洋的浩瀚深邃,又倒映着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书写出旅日华侨华人参与社会治理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