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征文:沧海今昔,中日青年牵手同行

中日青年的交流在两国交往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胡锦涛主席2008年访问日本的“暖春之旅”后,中日关系向着友好共赢的方向全面复苏,这是两国热爱和平人士的共同希望。在历史的这一转折时刻,抚今追昔,中日青年交流的历史撞入我的脑海,一幕幕情景栩栩如生地浮现于眼前,历史的沧海桑田将思绪带回到久远的过去。

中日青年的友好交流源远流长,历史上较大规模的交流开始于中国隋唐时期。那时,日本先后派出数十次的“遣隋使”、“遣唐使”及大批留学生和留学僧赴华学习中国文化。在古都西安,我怀着敬慕的心情,曾专程去拜谒了阿倍仲麻吕的塑像。他不满20岁时被选为遣唐留学生,至去世时,在中国生活了长达50多年。阿倍仲麻吕还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的挚友,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在中日青年友好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与阿倍仲麻吕同时来中国学习交流的日本青年代表还有:学成回国后促进日语文字发展的下道真备(吉备真备)和修订、完善日本律法的大和长冈、为日本医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营原娓成等人。这些日本青年在中国学习数年甚至几十年,与中国同时代的年轻人相互交流、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当他们回到日本后,又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推动日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两国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世纪下半叶,中国在全球结构变革中却步履蹒跚。位于历史的转角处,大批中国热血青年东渡扶桑,学习工业技术、考察政治制度、探求健民强国的思想。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得到了当时日本青年友人的帮助,这为中日青年友好交流留下了珍贵的纪念。孙中山先生曾多次赴日开展革命活动,更是于1906年在日本东京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凝聚了人心,增强了革命队伍的组织性,为辛亥革命的成功铺下了基石。日后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格外耀眼的卓越人士,像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黄兴、蔡锷、宋教仁、章士钊、廖仲恺、何香凝、钱玄同、鲁迅、郭沫若、茅盾、周扬、艾思奇、王亚南、田汉、郁达夫、周作人、李叔同、夏衍、李四光等,皆在青年时期赴日学习、交流。他们与日本青年结下的友谊,是近现代中日青年交流史中最重要、最闪光的部分。

历史沧海桑田的巨变中,中日青年交流除了在这些鼎鼎大名的作家、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身上留下痕迹,普通青年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折射、反映这一宏伟诗篇的另一重维度。

我的祖父在他20岁的时候,正值人生辉煌的青年时期,义无反顾地扛上了枪,年轻的他所面对的正是军国主义统治下的日本侵华战争。那个历史时期,在祖父眼中,中日青年的交流除了战场兵戎相见、国仇家仇,也许再没有什么能占据他的心灵。那场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都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而那个时代中日青年交流的主旋律一直是昏暗的,令人窒息。

战争结束后60年的今天,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历经波折,中日青年友好交流的篇章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作为当代一名普通的中国青年,经过母校的考核推荐,我有幸获得了日本政府奖学金,这为我将来的学习、科研工作提供了支持。时代今非昔比,我与祖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着天壤之别,这个时代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为青年人创造了更广阔的行动空间。我无须再像祖父那样去面对毁灭人性的战争,有机会可以去了解日本人民、日本社会,向他们宣传、介绍真实的中国;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和亲身实践,与日本青年一道,为促进两国友好、和平关系的维系和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不同文化、不同国家间青年的友好交流与相互理解具有长远的社会“红利”。青年是最有朝气的。我们抱有开放之心态、独立之见解、批判之精神,更应以大国公民的姿态去积极面对变动中的全球社会,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近邻日本。我想,只要本着坦诚的态度致力于中日青年间的友好交流,双方共同秉持的善意将如星星之火,必能化解历史创伤在人民心中埋下的芥蒂。中日青年应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当代中日的和平环境,不因个人的力微而推卸促进两国友好关系大业的重任,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青年的历史责任,而无愧于心。

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是渺小的,但是千千万万热爱和平的中日青年汇聚到一起,就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我们正在从事着一项伟大的事业,中日青年牵手同行,所发出的光与热就会巨大无比。通过中日青年的友好交流,既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也将对方客观公正地带入到本国公众的视野中。通过友好交流,培养共识,通力协作,共创两国未来永久和平之常青基业。我深信,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两个重要国家,通过中日青年长期的友好交流,两国的和平共处与互惠共赢造福的不仅仅是双方人民,整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事业都将受惠于此。

我等青年若能发此宏愿,竭力推动、服务于此大业,你想,这将是多么大的善行啊,无穷无尽的福报将会降临中日两国和整个世界。(此文系全日本中国留学人员友好联谊会与《日本新华侨报》社“中国心·赤子情”国庆60周年征文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