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合作从单方支援走向互惠互利

在改革开放初期一段时间内,中国接受日本的援助,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日本商品销量增长最迅速的市场是中国,这对日本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国逐步成为对方最大的贸易伙伴,进入互惠互利的经济时代。

众所周知,日本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访问日本取经,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79年12月,大平正芳首相访华,支持中国改革开放,在经济、教育、文化等广泛领域,提供物资和人力方面的资助。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援助国,中国是日本最大的受援国,中国外来援助中有66.9%来自日本,约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广泛用于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以及农村开发,环境保护、医疗、教育等领域。

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活跃的商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为日本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日本《朝日新闻》发表文章称,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日本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需求旺盛,日本企业对华出口大幅增长,带动国内生产扩大;二是在华投资企业获得丰厚回报,成为部分企业主要利润来源,增强了其设备投资能力。

1994年到2004年,日本对美出口增长2.09%,对华出口则增长了16.6%。而今,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占到日本出口总额的13%以上。日本钢铁、建筑机械、海运、电子电器、机床、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对中国出口剧增,促进了这些行业的迅速复苏和发展,特别是给所谓“夕阳产业”的钢铁、海运和造船业带来了巨大好处。

日本是中国利用外资第二大来源。日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日本最快速度增加投资,通过扩大工厂规模、增加员工来满足中国日益增大的需求,对华投资正在由以电机为主向以汽车为主转变。80%以上投资企业已经获利,一些日资企业甚至成为其母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东芝公司的全部电视生产线和富士全球所有的数码相机生产基地都移到中国。

就像不应该过高估计日本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一样,也不应该过高估计中国经济对日本经济所起的作用,也不应该单纯看成是中国对日本的施恩和回报。中日经济贸易发展本质上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中国有需求,日本就有输出。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日本国内的消费变动左右着经济大局,复苏了的日本经济也为中国经济的成长提供推动力。

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日本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在华日资企业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截至2007年10月底,日本对华投资累计项目数为3.9万个,实际到位金额607.8亿美元,主要涉及商业、服务业、纺织服装、机械、电子、运输机械、银行、证券等领域,“日本制造”正被“日本在中国的制造”所代替。2004年,日资企业缴纳税收约490亿元,在华日资企业直接和间接吸纳就业人数920万人。中国已成为日本海外投资企业吸收当地就业人数增速最快的国家。

中日两国发展经贸合作,有利于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互惠互利。而今,中日两国是共同面对金融危机的难兄难弟,应该合力携手共度难关。不久前,中国、日本、韩国领导人会议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心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对话与协调,探讨加强财政和金融合作,共同提高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保持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