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日友好和发展推进两国关系
写在邓小平访日暨中日和平条约缔结30周年之际

30年前的10月,东京菊茂花艳,秋高气爽。赴日参加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换文仪式的邓小平满面笑容走出机舱时,前来迎接的日本外相园田直说:“邓副总理带来了艳阳天”。

30年后的10月,北京枫叶红染,秋光正好。参加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招待会的中日两国首脑,抚今追昔,共同缅怀两国老一辈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战略决断,追忆邓小平先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金秋之旅”,为中日两国确立了和平共处、世代友好的大方向,迎来长久的祥和艳阳。

一、见证签字,小平拥抱首相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1978年10月23日,日本的金秋正如鲁迅先生所描写的那样美丽。作为第一个访问日本的中国高层领导人,邓小平以一代政治家的智慧和风范在这里弹奏了中日关系“金秋的乐章”。

上午10时半,《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互换批准书仪式,是邓小平8天访问中的重头戏。日本首相官邸大厅,中央用白色、黄色菊花、红色的石竹花装饰成太阳旗和五星红旗格外鲜艳夺目。签字台上摆放着中国文房四宝,更显东方神韵。

邓小平与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共同见证了这一中日关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时刻——中日两国外长用东方传统的毛笔、砚台和芬香的墨汁,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上签字,宣告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

大厅掌声雷鸣,平素不苟言笑的邓小平绽放笑容,和福田首相拥抱,共同举杯祝贺。中日关系从此开始了新时代。

有记者这样记述当年的历史性场景:邓小平,这位中国新领袖欣慰的笑容发自内心,两位外长以中日书法签下了两国关系史上光辉灿烂的新篇章,签下中日两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心愿,也签下致全世界人民的宣言书:中日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二、感动天皇“脱稿”表心迹

日本对邓小平的访问,给予元首级最高的礼遇。互换批准书的仪式结束后,日本天皇裕仁和皇后良子在皇宫会见邓小平和夫人卓琳。由于历史和民族感情的原因,此次会见格外引人注目。

远道而来的邓小平告诉天皇:“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我们今后要积极向前看,从各个方面建立和发展两国的和平友好关系。《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可能具有出乎我们预料的深远意义。”

裕仁天皇被邓小平的大度、诚挚谈话所打动,他抬起头来,离开外务省和宫内厅为其拟定的谈话稿说,“在两国悠久的历史中,有充满令人自豪的美好交往,但也发生过不幸的事情,今后两国要永远和平友好下去。”

对此,有媒体评论“三个第一次”:这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与天皇的会见;也是天皇第一次在中国人面前间接涉及战争话题,并使用“不幸”一词;也是天皇第一次“脱稿”,用自己的语言对外国领导人表达心迹。可见,日本对邓小平对中国的重视和尊重。共同社甚至说:“陛下在会见中国最高领导人时,使用‘不幸的事件’这一措辞,是从天皇的战争责任这个角度,间接向中国人民表明谢罪之意。”

随后,日本政府的欢迎宴会上,福田赳夫首相竟也发表了“脱稿”感言。

或许是受邓小平在致词中关于中日两国间虽有一段不幸的往事,但同两千年友好交往历史相比,毕竟是短暂的一瞬,要“朝前看”这样“不记仇恨”的真诚表白感染。福田首相在回顾日中友好交往历史时,提及本世纪经历过“不幸关系的苦难”。然后他脱开讲话稿,突然加了一句,“这的确是遗憾的事情”。

这句话日方译员没有翻译,但还是通过中方译员传到了邓小平的耳朵里,在座的嘉滨也注意到了。

后人曾对此记述道:福田对日本侵华战争表示“遗憾”的说法虽然与正式道歉尚有相当距离,但这是“日本领导人第一次作这样的表态”,毕竟是前进了一步。这说明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使日本感到了压力。

三、“今天是为了表示感谢而来”

访日期间,“不忘老朋友,广交新朋友”,成为广为传颂的美谈。

饮水不忘掘井人。邓小平专门抽出时间拜会、看望了曾经为中日关系做出过宝贵贡献的老朋友、已经不在台上的政治家或者他们的家属,对这些为促进中日友好披荆斩棘、开路架桥的先驱者们表示感谢和怀念。他说:“从你们身上,使我们更加相信中日两国人民一定会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那时,前首相田中角荣已下台多年,而且涉嫌“洛克希德案”正在接受法院调查审理。邓小平还特地前往其家中看望。邓小平公开对日本朋友说“田中涉嫌案件,那是你们国内的事。但他对中日复交有大贡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田中一家及其政界亲信十分感动,禁不住流下了热泪。

在拜会并不熟知的时任自民党干事长大平正芳时,邓小平说“今天是为了表示感谢而来。”因为他是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功臣。大平激动表示说:“阁下不忘老朋友,使我倍感光荣。”两个月后,大平正芳升任首相。邓小平在访美归途中,特意逗留东京,与大平首相会晤,争取日本支持中国开放政策。大平表示愿意在经济、教育、文化等广泛领域,提供物资和人力方面的资助。这样,邓小平不仅成为第一个两次踏上日本土地的中国领导人,而且为中国改革开放引来“金凤凰”。

在领袖的心中永远有侨胞。在繁重的日程中,邓小平还亲切会见了旅日侨代表。“留日华侨欢迎委员会”特地烧制了写有“邓副主席访日欢迎纪念”字样的瓷杯,赠送邓副总理以及随行人员。

四、用世代友好来回击挑衅

在奈良访问期间,奈良市长健田先生赠给邓小平一包“奈良瓜”种子,这种“奈良瓜”也称“西安瓜”,原生长在中国西安,后来传到日本,在日本栽种成功。邓小平接过“奈良瓜”种子,表示将交给北海公园栽培,让中日友好之瓜世世代代获得好收成。

邓小平先生把《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看得最重,无论在访日期间,还是平常的外事活动中,对中日关系他说得最多的是两句话:“世世代代友好”、“向前看”。邓小平提出的“向前看”,对处理中日两国关系至今仍具有指导价值。他说“对历史的认识,对历史的评价,要强调以新的向前看的态度,不要找麻烦,不要引起不必要的新的纠葛。”“我们双方考虑问题都要立足于长远,要解决长远问题。”

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之际,日本前首相中曾根谈起,曾与邓小平就中日关系达成一致,即中日两国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中日友好的大局比什么都重要,处理问题应该从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邓的话掷地有声:“对一小撮不甘心中日友好的人,惟一的办法就是用不断加强友好、发展合作来回答他们”。这就是大国心态。

有评论家说,因为邓小平访日“金秋之旅”的巨大成功,使邓对中日关系倾注了更大的精力,在他一生中会见外宾最多的就是日本朋友。据《邓小平年谱》记载,他会见的日本代表团不下七、八十个,包括日本各个党派的、宗教的、媒体的、地方的、经济的代表都见过。人们记得,邓最后一次公开接见外宾是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1989年11月13日,他用那纯正的四川口音宣布说:“你们这个团是我见的最后一个正式的代表团。我将正式向政治生涯告别。”选择会见日本客人的机会宣布自己引退的重大新闻,足见中日友好在邓小平心中的地位之重要。

中国前驻日本大使徐敦信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但是又跟中国有着一段特殊的历史,小平同志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作为一位政治家、外交家,他选择了不纠缠于历史恩怨、开辟未来,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中日关系,同日本建立起了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大局的中日友好外交关系,是十分英明的决策。

五、请教日本,中国定要实现现代化

邓小平访日的时候,正值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之时。因此,邓小平此次“金秋之旅”也是一次“学习之旅”、“考察之旅”。在记者招待会上,他直率而风趣地说,“我这次到日本来,就是要向日本请教”,“日本早有蓬莱之称,听说有长生不老之药,这次访问,也是为了得到它,或许没有长生不老药,但是我想把日本发展科学技术的先进经验带回去”

那时刚刚从文革浩劫中恢复过来的中国已沉疴宿疾,非改革无药可救。要尽快开放,学习国外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同属东方文化圈、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日本是理想的样板。外交部人士后来证实,邓小平抱着设计改革开放的蓝图向日本去学习,做一次实地考察的。

在8天的访问日程中,参观现代化企业、与企业负责人和资深经济界人士、技术管理人员接触交谈是重点。

在松下电器公司,邓小平对已经83岁的松下幸之助先生说,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现代化没有电子工业不行,所以我要看你的工厂,而且希望你能够把日本的电子工业动员起来共同到中国去投资建厂,我们要向你们学习。

参观君津(日产)一个汽车厂的时候,他看后认认真真地说:“我发现了,人家的劳动生产率是我们长春一汽的几十倍。我知道了,这就叫现代化。”

参观中,邓小平对日本由饿殍遍野、百废待兴的凋敝状态,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壮举,大为赞赏。他说,“日本只用了7年,经济水平就恢复到战前的最高水平,仅用25年,就登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宝座,了不起!”

面对世界发展的形势,邓小平更有一种紧迫感压在心头。在乘坐新干线时,日本记者问此刻的心情,邓小平不假思索地说:“就是一个快,就好像后边有人追着我们。干什么事都要有速度哟!”

访问期间,邓小平在回答日本记者有关中国现代化问题时,有这样一段坦率、务实的感言:“中国一定要实现现代化,要有正确的政策,首先承认我们的落后,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就有希望,再就是善于学习。要以现在国际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本着这样的态度、政策、方针,我们是大有希望的。”

中国前驻日大使徐敦信告诉记者: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十分注意考察研究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即将启航的改革开放事业汲取和借鉴了许多重要思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的这些思考和讲话不仅是高瞻远瞩,更是体现了非凡的胆略。

六,鲜为人知的谈判内幕

众所周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谈判开始并不顺利,因为日方不愿将“反霸条款写入条款”,担心因此得罪争霸气势正旺的苏联,致使谈判一波三折,迟迟不得进展。其间,日方经历了三届内阁。在关键时期,是邓小平发挥了关键作用。

这期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内幕”。据前驻日大使徐敦信披露,1977年中日双方国内政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方三木下台,福田赳夫取而代之。邓小平复出,亲自领导缔约谈判工作。特别是在围绕“反霸条款”和促成福田下决心方面,有许多精彩手笔。当时邓小平指出“反霸条款”的核心其实就是一句话,即不谋求并反对谋求霸权。也就是说,缔约双方首先自我约束不谋求霸权,同时也反对别人试图谋求霸权。从国际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精神来讲,这无可非议。它没有惹谁,也不针对谁。

福田赳夫首相当时既想重开缔约谈判,又有一些顾虑。他向中方称,希望中方理解“日本要同所有国家都和平友好”。邓小平及时做出回应。他说,要同任何国家都和平友好,可以理解,中国也是这样。反霸条款本身并不带来另一种性质,即不可以同另一国家和平友好。我们不介意福田首相的顾虑,但希望福田首相同田中、大平一样成为我们的朋友。邓小平最后直捅要害,他说,首相工作繁忙,其实这件事只要一秒钟就能解决问题,就是两个字“签订”。

“一秒钟”的讲话很快传到日本,引起很大反响,对福田本人既是勉励也是鞭策,一是中方向前看寄希望于他,二是等待他下“一秒钟”的决断。福田首相最终下决心重开谈判,紧锣密鼓,中日不断扩大共识,并在谈判关键时刻,派园田外相访华,结果8月12日签署条约。更没想到的是,一个星期内就分别获得中日两国议会批准。这个速度估计也是创纪录的。

自邓小平先生访日以来,中日关系在春风秋雨中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尽管遇到过困难、出现过曲折,但和平、友好、合作始终是中日关系的主流。《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无疑是前进航程中的坚实基石和中流砥柱。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30周年致辞中定调:30年前,邓小平同志和福田赳夫先生等两国老一辈政治家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做出战略决断,推动两国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30年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为推动两国关系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0月的北京,秋光正好。 中日关系又展现出了来之不易的“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