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生访华前夕中日关系的新走向

据媒体报道,日本新首相麻生太郎即将在10月下旬启程访华,这是上任仅一月的他首访亚洲国家。此次出访会不会像他两位前任的“破冰之旅”、“迎春之旅”一样为回暖的中日两国关系带来“秋高气爽”新景气?

无须讳言,中日两国通过领导人的互访,近年彼此政治互信显著增强,务实交流与合作持续深化,并确立了中日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共同目标。9月,随着日本政局骤变,麻生接替福田康夫出任首相,正朝着改善势头的中日关系面临新的考验。

焦点问题是:“福田路线”是否能够继续,中日关系是否还如福田时期这般“暖意融融”?两国经贸交流和企业合作将持续“暖春”还是遭遇“寒冬”,令人深切关注并有丝丝担忧。

新起点 新变数

中日关系之所以如此“阴晴不明”,存在变数,关键是新首相麻生太郎系日本鹰派的代表人物,与对华政策最为温和的前首相福田康夫有着很大不同。

具有英美留学背景的麻生太郎,是日本政坛亲美派的典型代表。通常意义上,日本鹰派也被看作“反华派”。麻生太郎曾在公开场合多次美化日本的侵略历史,并以阁员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在担任外务大臣期间,麻生太郎不仅未曾访华还曾倡议“自由繁荣圈”,其中纳入了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有人士将其解读为试图孤立中国。这样一位强硬人物挂帅执政,不免使人担心中日关系增加变数。

“福田内阁”有“中日友好内阁”之称。而麻生新内阁名单显示麻生倚重与自己思维方式接近的保守派人士和盟友。阁员中既有“中国威胁论”鼓吹者的财务大臣中川昭一,也有被视为亲华的外相中曾根弘文、经济产业大臣二阶俊博等。麻生及其内阁的构成、理念与政策取向,将决定中日关系的走向。

应该说,中日关系从“小泉时代”的严冬冰点到“福田时代”的暖春,经受了严峻的政治考验,变得格外敏感。福田康夫的突然辞职令中国官方深为惋惜,人们对今后中日关系的变化深为关切和担心。因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年5月访日时与福田首相共同签署了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重要文件,许多共识需要全面加以落实,需要有不懈﹑有力的后继推动者。

为了保持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势头,中方高层近来密集喊话,频频释放善意。胡锦涛主席本月内极为罕见地两次会见日本客人,强调中方高度重视对日关系,呼吁增进战略互信,深化互利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发展。这实际上是中方向福田继任者发出的明确信号和诚意。中国总理温家宝在麻生太郎当选日本首相的第一时间致电祝贺,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持续深入向前发展。

人们注意到,麻生太郎在竞选首相过程中多次为自己“正名”:“大家好像都担心,我上台后会与中国结仇。其实,这种忧虑是多余的。”他表示“良好的中日关系是日本外交政策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将与中国一起共存,友谊只是一种手段,直正目标是日中共繁荣。”近日,麻生太郎还透露了当年与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在箱根会谈时,双双甩开记者,在厕所内用英文会话,破解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后中日关系难题的“密话”。日本政坛元老中曾根康弘的儿子、现任麻生内阁外相的中曾根弘文近日则在记者会上矢言促进中日关系,并表示很快将与中国外长会面。

一般认为,从目前看,情况或许没有担忧那样严峻,麻生首相也没有想象的那样凶险,中日双方都在积极谋求两国关系的正面效应,可能预示着中日关系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未来中日关系,大致可以有如下判断——

判断之一:回暖潮流不变 “暖春”温情不再

一般分析,麻生太郎作为一名老练的政治家心知肚明,他代表政府的言行与往日应该有所不同,必须面对现实,以国益为重,顺应和延续中日关系不断回暖的潮流。麻生对华政策即使不走首相福田康夫的路线,也不会偏离太远,中日关系在麻生时代“不会出轨,但不断会有各种小摩擦”。也就是说,麻生首相维系目前中日关系稳定发展的可能性最大,而对中日关系的负面冲击很有限。

基于以下几个观察点,可以推论——

1、国家根本利益决定国家外交策略。当今国际政经形势的变化,中日同为亚洲两大国,互有需要,互利双赢。中国总理温家宝给麻生贺电说,“中日互为重要近邻,发展长期稳定、睦邻友好的中日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根本利益”,麻生应会认同,将国家利益高于他的右派立场,对华政策不出轨,显现政坛“屁股决定大脑”的规律。福田的温和对华政策并没有在日本国内引发异议。因此,麻生“延续”福田政策具有可操作性,他并无冷却中日关系的迫切政治需要和压力。

2、经济利益左右局面。在全球经济呈现衰退之际,日本经济的疲软已经成为国民的“心病”,麻生内阁要尽力保护日本经济免受美国金融危机冲击,自然希望中国给予协助,也就要进一步发展对华关系。目前,中日经济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大,中国已替换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今年上半年中日贸易总额为1296.6亿美元,保持实现高增长17.8%。日本企业界更加重视开拓中国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麻生接任后要解决好日本的经济问题,就一定不能破坏中日关系。

3、靖国神社问题不会逆转。反对日本政坛“一把手”参拜靖国神社是中国的基本立场,是一根敏感的神经。为了中日关系发展大局,相信麻生将慎重待之,短期内不会改变福田“暂不参拜”政策,不会在历史问题上挑战中方。

4、应对国际和地区问题的共同需求。中日两国在朝核问题上已有良好的合作,今后还需在环保、减贫、防治传染病等领域加强合作。包括日本争取“入常”问题、最终的“申奥”问题、非洲的开发问题、国际上的维和问题等等,都离不开中国的理解、支持和合作。

5、中国变得日益强大。一是奥运后中国正在摆脱百年来的低迷状态,它的崛起改变了日本在东亚“一雄”的政经版图;二是中日刚刚摆脱“政冷经热”,中日“第四次政治宣言”和中日东海合作迈出第一步,是两国走向合作互利的最新标识;三是中日处于“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抉择时期,强调和平友好合作是双方唯一的选择。这是当下任何一位政治家不能不面对的现实。

当然,也要看到麻生上台后需面对棘手的内政事务,一旦形势紧迫,很难断定他不会制造一些中日之间的摩擦以转移视线。

判断之二:互惠关系继续   高层亲密有变

一般认为,虽然“对中日关系而言,日本不会出现一个比福田康夫更好的首相人选”,但福田执政期间与中国签署了战略互惠文件,对后期树立了规范,为两国国家关系定了位。麻生首相不会轻易改变,未来的中日关系也会沿着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基本方向发展,很难倒退到小泉时代的那种不正常国家关系状态。推进战略互惠关系,互信、和谐、共赢将成为中日双方努力的重点。

9月16日在东京举行的第四届“北京-东京”论坛是一个证明,会议气氛不仅没有受到当前日本政局动荡的影响,而且将“战略互惠”推上了高峰。中日双方达成了多项共识,强调当前美国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中日应进一步加强金融协调合作;两国政府共同面临食品安全问题的挑战,应保持合作,妥善处理。鉴于国际安全局势动荡,中日将有望通过防务交流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等,争取实现“可持续安全”。一般认为,中日两国领导人定期互访机制在福田首相时期已经建立,预计麻生也会有所表示,只是“不会很亲密很亲近”。而构筑高层互信关系,确立起能够经得起风浪考验的政治互信,对今后中日关系的提升非常重要。

判断之三:重点在经贸 合作更宽广

麻生太郎上任伊始立即赴联合国发言承诺将重振日本经济,主张以强有力的积极财政政策应对经济衰退,声称要在3年内治理好日本经济。由于美国经济实力已经相对下沉,大环境迫使日本不得不折回到亚洲。据此,麻生将可能“两条腿走路”,即一方面希望加强日本国内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谋求与中国经济合作。相信在这一大环境下,麻生上台亦将珍惜刚刚回暖的中日关系特别是经贸热度。

一般预计麻生太郎对中国将采取实用主义立场,与政治、安全关系相比,他更重视经济关系,主张中日两国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发展经济关系,这方面会有较大的政策支持空间。他在竞选时表示“中国的经济发展对日本有益,并非威胁。中日友好不过是一种手段,共存共荣才是目的。”

可以预计,培育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挖掘互补优势,扩大双方合作规模,提高合作水平和层次,是中日今后经贸的热点。中日两国未来在节能环保、中小企业、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四大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从中国看,政府把节能环保摆在突出位置,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披露,未来5年,世界节能环保设备的订单将有30%来自中国,特别希望技术先进的日本参与。中国还计划在有条件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日本中小企业产业科技园,促进两国中小企业合作。中国企业对日投资、服务外包领域也将是中日两国经贸合作的新亮点。中国对日实际投资进入突飞猛进的时期,去年增长率超过100%。经贸项目是否属顺利实施“将是考验今后日中关系的试金石”。

不过,由于麻生有比较浓厚的国家主义意识,不能排除他的某些具体政策或言行导致中日双方摩擦的可能性。

判断之四:僵局已经走出   灵活代替对峙

小泉时代中日关系陷入长时间僵局,对两个邻国来说非常不利和难堪,也是一个严重教训。麻生太郎作为老资格的政治家,不用靠炒作对抗中国来提高人气,即便个人不喜欢中国,但国家利益永远是第一位,不会像小泉那样挑起中日纠纷,搞僵持、对峙。在全球化背景下,中日两国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必须进行对话。

一般认为,麻生首相是一个极富灵活原则的政治家。而胡锦涛主席则主张“和谐外交”,与邻为友,与邻为善,和睦相处,减少摩擦,创造和平环境。加上中日两国国民感情因为“5·12”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中日青少年交流年”活动等逐渐拉近、深化。可以预计,今后中日处理事端将更多采取理性和克制路线,寻求新的睦邻之道,即“邻厌我避、邻喜我乐、邻困我帮、邻恶我防、邻好我学”,和谐相处。

有变数有隐患 但看智慧

虽然日本首相的频繁更换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需要指出的是,顽固挑战中国的小泉纯一郎能够长期执政,而坚持改善日中关系、坚持与中国接触的安倍晋三和福田康夫却都昙花一现,非常短命,不能不令人警醒。麻生上台后,他仍然面临棘手的内政事务,一旦形势紧迫,或者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很难断定向来比较强硬的麻生,会不会另辟蹊径,再度以激化中日关系来转移日本舆论对内政的关注度。

中日两国依然存在不少敏感问题和分歧点,需要中日两个智慧民族找到解决办法。而中日两国“国民感情”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以及双方民族情绪的易煽动性,很有可能导致一些信任危机的“突发事件”。从目前来看,近期中日两国容易“出事”的交叉路口应是“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前者直接关系到日本国民的生活安全,后者直接关系到日本国民的生活环境。这样问题的出现以后,往往导致国民感情的恶化,同时政府也不易控制。因此,尤应给予高度重视。
一般分析,目前中国仍在观察“麻生内阁”,并且促进其良性对华政策的形成,但还没有形成固定看法,中日关系还需要高层次沟通来影响大局。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邓小平访日正式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30周年,正是那次访问确立了中日世代友好的大局。中国领导层特别重视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真诚希望今年真正成为“中日友好飞跃之年”。令人欣慰的是,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已经决定10月下旬访华,并有望出席纪念《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庆典,与胡温会晤。如果两国领导人能够展现一定的灵活性,用相当的政治智慧建立融洽关系,将中日互惠战略关系推向新的水平,中日关系特别是经贸合作交流天地将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