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于2004年挂牌,由中国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建。现有孵化面积4.5万平米,二期在建7.5万平米,留学人员创新创业企业80余家,250多名留学人员在这里从事着创新创业工作。9月24日下午,《日本新华侨报》在南京高新区对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主任王小敏进行了专访。
三箭齐发,为海归创业提供空间、融资与技术条件
《日本新华侨报》:在支持留学人员到南京创业方面,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主要提供了哪些支持?
王小敏:首先,我们给他们创业物理空间上的支持,在一定的租房面积比如100平米以内是免费的。其次,我们给予他们资金上的支持。资金支持主要有四类,一类是给种子资金,无偿的;第二类是以投资的形式,我们可以投资,类似风险投资,采取参股形式;第三类,我们给他们贷款担保,或者直接借贷;第四类,通过承诺的方式,吸引留学人员来考察。他们来南京考察的飞机票、车旅费及其他们的费用,10万元以内给以报销。第三,我们还多方努力,根据留学人员创业的各种技术条件,个性的给以支持,如实验室的建设、大型专用仪器设备等。
《日本新华侨报》:能谈谈资金支持的具体情况吗?
王小敏:种子基金一般是5—10万;投资若大了,有10万的,也有100万以上的,视项目具体情况而定。贷款情况分两种,一是海归企业找银行贷款,银行要评估风险,创业园来给他们担保;第二种,创业园直接借款给他们。因为我们了解他们的项目,用创业园自有资金来借款,这样大大简化了手续。创业园贷款一般没有利息,我们不能收利息,我们要支持留学生的项目,就是给他资金上的支持。等创业企业周转过来后他们再还给我们。
《日本新华侨报》:创业园给予留学人员创业的条件支持主要包含哪些方面?
王小敏: 留学人员创新总是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的。那么,技术条件我们怎么给呢?第一是工艺装修,第二是提供仪器设备,第三个由创业园租设备、租场所提供给他们使用。
《日本新华侨报》:这种装修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王小敏:第一,装修我们不是简单的装修,是按照企业研发和生产的要求装饰装璜,要达到留学人员来了就可以直接创业的条件。如生物医药方面的通风,隔断和实验橱柜等,这是一种生产工艺性的装修,一般需较大的投资。
《日本新华侨报》:提供设备的做法,和一般生物医药专业平台是不是很类似?
王小敏:有相似之处,但还是不同。生物医药平台是买好了一些设备,企业租用,园区提供服务,体现的更多的是公共平台。而我们是按照个性化的要求,留学人员来了,我们按照他们的要求,购置他们需要的仪器以及设备,有些专用设备的价值要上百万,属于专用设备。我们投资,他们使用,但产权是我们的。我们不收取租金,只收折旧费,这样减少了他们早期的投入和风险。因为有的留学人员企业早期资金困难,他们暂时买不起的设备?由创业园投资购买。
《日本新华侨报》:这样做投入成本是否太大?是不是会有很大风险?
王小敏:这样做就是为了服务,要降低留学人员创业的成本和风险。我们买了设备之后风险也不是很大,为什么?因为这个设备,如果他们项目成功了更好,我们可以收到折旧费;即使他们项目不成功,设备是创业园的,还有其他创业者可以用。
《日本新华侨报》:帮助他们租房子、租设备是怎么回事?创业园房子不够用吗?
王小敏:现在我们创业园的出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前来的创业者就要提前安排计划。不少留学人员创业早期没有什么钱,创业园先租设备和孵化的场所,等他们项目成功了再还我们。
强强结合,选拔海内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日本新华侨报》:除了硬件支持之外,南京高新区和南京工业大学联合推出“海内外‘三创’载体领军人才计划”。创业园代表南京高新区方面进行实际操作,请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王小敏:当时我们考虑到南京高新区有政策,创业园有国家级品牌,但创新创业的场地不足。南工大当时盖了两栋共计80000多平方米的科技创新大楼,他们有场地,正要寻找这么一个创业园牌子。在寻求合作的过程中,双方的领导都很有战略思想,所以一拍即合。通过这样一个基本的需求切入,很快提出了一个“三创”载体海内外领军人才计划,共同搭建了一个平台。
《日本新华侨报》:这个项目主要面向哪些人群?
王小敏:主要是三类人,第一类是在南工大任教且拥有具备了产业化条件项目的留学人员,他们可以到高新区创业;第二类对象是在南京高新区成功创业同时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的留学人员,他们可以到南工大去任教,推动学校科研、教学与学科建设;第三类主要是面向海外,尤其那些在国外的跨国公司或科研院所工作的高端人才,他们有很好的科技成果,吸引他们回国到我们这个共同平台上来继续打造。从目前来看,这种做法在全国范围内应该是原创。国内有很多高校引进创新型的领军人才,各级政府也通过招商引资这样一个平台引进科技产业化的人才,但是把两个结合起来的没有。这些人才一方面在南京高新区创业,注册科研型的生产型公司,另一方面被南工大聘为教授,担当科研领军人才。合作成效还不错,首批领军人才都已经注册了公司,进入产业化的阶段。第二批领军人才最近也要终评。
《日本新华侨报》:第二批评选对象与第一批相比,有哪些不同?
王小敏:第二批比第一批层次还要高一些。另外,我们更加注重引进海外的留学人员。已经回来的留学人员,原则上应该在南京工业大学任教,企业已经落户在南京高新区。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在南京地区的相关单位相互之间的竞争冲突。南京有好多著名高校,比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还有好多开发园区,我们不跟他们争人才、争市场、争要素、争资源,我们重点是引进海外的。
《日本新华侨报》:你们配套的资金也很大,是吗?
王小敏: 南京高新区是配套不少于 200万条件建设经费,南京工业大学给1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两者相加总计不少于 300万元,这些都是无偿的。
千方百计,放大集聚效应、孵化成果与个性服务
《日本新华侨报》:坦率地讲,创业园是海归创业的平台和基地,不管是技术合作,或者是资源聚集,从整个的孵化成果来看怎么样?
王小敏:应该说效果还是非常理想的。从科技成果转化、引进高端人才的角度看,从下列数字可见一斑。如南京市早期的科技民营企业包括海归企业从创业园孵化、培育的占1/3;创业园在孵企业占整个区域内实际的企业数的近1/3;创业园毕业企业数继续在区域内发展的占实际企业数中占到近1/4;另外创业园在孵的留学人员企业数占全市的1/2;创业的留学人员数占全市的近2/5。特别是医药生物领域创业的留学人员基本上都集中在创业园。因为这里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仅仪器设备投资大约有5000万元。
《日本新华侨报》:从创业园出来的相对比较有名一点的企业,能举几个例子吗?
王小敏:孵化的成功的企业中,举几个不同行业的例子。比如南京聚隆化学工程有限公司,属新材料行业,已是全国同行中的龙头企业。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器官大支架生产企业这一。南京爱思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了多家生物医药外包的企业,有望进入全国同行十强。南京冠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清洁能源电源控制研发和生产,将成为国内巨头。
《日本新华侨报》: 因为创业园入驻了很多留学人员企业,相互之间的这种协调,比如说企业的互补,甚至形成产业链,这类集聚效应明显吗?
王小敏:很明显。像我们医药生物园,现在南京从事生物医药的留学人员企业基本上都集聚在这里。科技人群是集群的,技术成果是集群的,产业也是集群的。“创造局部优势环境,集中解决共性问题”是设立各类科技园区的基本出发点。现在我们已向“推崇针对个性服务”的高级阶段发展。早期的企业园一般提供供场地,后来提供网络、通讯、会计、税务服务,这是共性,大家都要的。现在已经到第三步了,个性化服务,比如说留学人员要买一个设备,200万、300万,只要看好项目就应该给他们买。因此,第一步是创造局部优化的示范点,第二步要打造解决共性问题平台,第三是营造推崇针对个性服务机制。
直面挑战,在继往开来中实现创业园的战略转型
《日本新华侨报》:创业园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盈利模式和发展模式有什么转变吗?
王小敏:我们的盈利模式,正从早期的房租为主转向增值服务。第一,项目服务增值收益。我们为企业申报各类创新资金,如果申报成功,我们收取相应服务费。第二,企业咨询收益。比如,不少企业不会编制项目书,我们可以帮他们做,或者帮他们规范化。有些企业的疑难杂症,我们和专业咨询公司联手帮他们咨询,对症下药。第三,技术成果的产权交易服务收益。我们有从事技术产权交易资质。第四,直接投资收益。以创业投资形式,对合适的项目投资参股。
《日本新华侨报》:从创业园本身来讲,跟其他创业园相比,你们的特色是什么?
王小敏:我们的特色主要是是这样几点。第一,我们在传统机制和老品牌上创新。我们创业园建立于19 89年,这么老的单位,大部分人员年龄都偏老的,现在平均年龄在50周岁左右。我们需要在老的品牌上实现创新,现在主要对内部搞体制、机制等管理方面的改革,把原来的临时工服务项目外包出去。第二,重点在公共技术上提高服务能力,形成人才和成果转化的集聚效应。第三,积极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通过共建合作,引进领军人才,以此为抓手推动自身的发展。
《日本新华侨报》:创业园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都面临过哪些问题与困难?
王小敏:总起来说,我们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这样传统的创业园,体制上还是有一些问题。从政府的角度,觉得给了不少资源;从创业园的角度,为政府也作了较大的贡献,增加了税收,创造了就业,每年孵化不少高科技项目,客观上存在价值理念的软冲突,其实公有体制的创业园或多或少都有。第二,政府对创业园的功能定位还要进一步的明确,也就是孵化器到底要干什么。虽然现在讲起来孵化器很重要,无论从国家还是从业务主管层面以及当地政府都认为很重要,但是究竟这个重要性的角色怎么来扮演?我们觉得定位还不清晰。政府对于创业园战略性地位的思路还欠缺,观念上没有长远的系统考虑。第三,创业园内部,部分人的思想长期还停留在守株待兔上,缺乏创新意识。但这些都是前进中的困难,相信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深入,这些问题都会在发展中得到很好的解决。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3/5 |
|
![]() |
2025/2/19 |
|
![]() |
2025/2/18 |
|
![]() |
2025/2/10 |
|
![]() |
2024/12/17 |
|
![]() |
20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