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姓氏起源据说可以追朔至上万年前对风、云、雷的崇拜。比如传说中的女娲、伏羲为风姓,神农为雷姓,黄帝有云姓之称等等。在商周以前,姓还被用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和庶姓之说。至于氏,在我国秦朝以前,姓和氏是有不同含义的。姓字的古字是由“人”和“生”组成,意为人所生,因生而成姓。而氏的本意为木本,原指植物之根。后取其引伸之意被用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则有名无氏。在当时,据说已发展至同姓不可通婚,但同氏而不同姓者,则可通婚姻的文明程度。到了西汉,从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发现,他已经开始把姓氏连用而不再加以区分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我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趋于湮灭了。
至于我国姓氏的来源,大致被后世划分为十类: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的。如:赵、西门、郑等。2.以古姓命氏的。如:风、任、子等。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的。如:皇甫、公、施等。4.以兄弟排行顺序为氏。如:伯、仲、叔等。5.以官职名称命氏的。如:史、司徒、太史等。6.以职业技艺命氏的。如:张、巫、卜等。7.以祖上谥号为氏的。如:戴、召等。8.古代少数民族借用汉字单字为氏的。如:拓跋氏改为元,钮钴禄氏改为钮等。9.因赐姓、避讳而改姓氏的。如:唐皇赐功臣为李姓,明皇赐功臣为朱姓等。10.因避仇杀而改姓氏的。如:端木子贡后代改姓沐;牛、从姓避仇改姓为牢、丛等。尽管中国古代姓氏来源众多,但时至今日仍被国人使用的形式也不过千余而已,而能够被收入经过增补的北宋《百家姓》的,则更不过只有区区单姓414个,复姓60个而已。国人讲究寻根,所以,无论走到哪里,中国人总是会在一个独立的姓氏里,读到遥远而神圣的安身立命之据,不管千里万里、何年何月,身在异乡为异客的炎黄子孙们总是会以自己的姓氏为依据,回到与这个血脉相通的地方去认祖归宗。
我们的邻居日本的姓氏也和中国社会一样,经历了一个从贵族向平民的普及过程,大约在公元7世纪中期,大和国统一了日本列岛南部后,开始通过氏姓制度来建立自己的家族统一脉系。令人颇觉难解的是,在当时,中国已基本上是姓氏连用了,可大和朝廷却还是采用了我国商周时期的氏姓制度。一般来说,一个大的家族,才会有一个“氏”,而“氏”的来源也类似中国来自居住地、官职、统治地、神名等。而在皇族子孙中不能继承皇位之庶流,则被任为京职或下放到地方,而皇族则会对他们按血缘远近、功劳势力的大小,分别赐予“姓”,这个姓表示地位、门第、职务的称号,有点类似于爵位。如:“相臣”、“君”、“直”等,就是赐给皇族显要的最具势力的“显姓”。不过,如果连续几代都不争气,一直在庶流中混着,那么,就极可能失去皇族身份而成为地方领主,变为一个大的氏的分支。而这些分支则为自己起“苗字”(指姓),取其嫩芽、分支,即从本家分出之支之意。因此,总的来说,日本古代的氏,可以表示部分宗族血缘关系,姓表示家族地位的尊卑,苗字则表示新的分支了。当然,此时的氏、姓、苗字还只局限于贵族才可拥有,平民百姓是只配拥有小名和绰号的。
直到明治八年(1875年),急速发展的明治政府终于感觉到没有姓氏,编造户籍、课税征役都很不方便。为了彻底推行户籍制度,政府下令,要求所有的百姓起名字。一时间,列岛上下齐动员,急急忙忙全都找起姓来。有点身份的就攀大姓。如藤原乃日本的显赫大姓,其祖宗即为帮助中大兄皇子登基称帝的第一功臣中臣镰足。被赐姓藤原后,其子孙一直把持列岛朝政300余年,有此显赫背景,其分支亦都不愿脱离藤原姓氏。故而,因功分封在近江国的,就叫了“近藤”,而居住在伊势、远江、加贺地区的,则分别叫做“伊藤”、“远藤”、“加藤”等。至于明治维新后的涉“藤”之姓如“藤田”、“藤本”、“藤井”、“藤川”诸姓,则与藤原大姓没什么关系,纯属攀高枝儿之辈的混淆视听之举了。而有点文化之流,就选择一些诸如:松鹤、桂竹、千年等为姓。剩下的没有文化之流则在政府的命令下开始了慌不择“姓”。家门口儿长颗松树就叫“松下”;门前对着座山就成了“山口”;对着月亮愁得找不着姓的干脆就叫了“望月”,岛国水田众多,因此,“田中”也就成了日本的一个没有显赫背景的大姓,其他的诸如什么“我孙子”、“鬼尻”、“犬养”、“鬼头”等姓就只能让我们感受当时日本人的慌不择“姓”之场面和感叹当时教育水平之低下了。不过,日本人就是有本事,明治一维新,就把本来没几个姓的日本,弄到今天的以区区一亿多人,就有了十几万个姓的姓氏大国。
也正因为日本的姓来得太突然、太特殊,因此它的内涵也就与众不同。世界各国的姓多是表示血缘关系的,而日本的姓却很少有这个意义。同姓之人不一定有血缘关系,异姓之人倒没准儿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叔叔大爷。日本人暧昧,连带着日本人取的姓感觉也有点不利索。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
|
![]() |
2025/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