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知识产权保护“利剑”刺向中国

去年以来,日本政府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方面动作很多。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在为全面运用知识产权武器而作准备,并将这把“利剑”刺向中国。

首先是舆论准备。翻看日本著名的几大财经网站,几乎众口一辞地将日本企业描绘成专利问题的受害者。

其次,日本在加紧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保障和机构建设。据中国商务部的消息,日本知识产权战略本部日前公布了筹建知识产权高等法院计划,主要内容有:为加强对专利权的保护,而加快对专利审查的立法,并创设“知识产权高等法院”解决专利等知识产权纠纷,提高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效率;还准备专门设立可阻止国内专利被国外仿冒之产品进口的“国际知识产权交易委员会”,并提出要对著作权侵权实施刑罚等打击仿制品和盗版等对策。

第三,提供有关中国的竞争情报和“弹药”。据中国大陆媒体报道,日本专利律师协会已经在其主页上公布了中国知识产权制度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知识产权中有关“法规”、“权利获得”、“权利行使”、“许可”等资料,还特别刊登了在中国从事专利代理业务的人物资料等。

由此可见,日本人对在中国行驶“专利权利”的重视程度。此外,日本方面还计划公开所有侵犯日本企业知识产权的企业的信息(类似于黑名单),这给日本企业向中国“开战”提供了弹药。

最后,日本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扩展到农产品。日本国会已通过种苗法修正案。日本农水省希望通过修改法律能够保护日本农作物品种改良农户和企业权利,促进高品质农作物品种开发。而中国国内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和法律准备。

可以说,日本的上述动作归结到一点,就是在磨“知识产权保护”这把剑,火候到了就将向外国企业刺去,中国企业或许首当其冲。可以预见,未来中日之间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贸易纠纷将大大上升。现在,中国大陆的媒体和政府、企业,往往关注的是一场场看似不相关的贸易纠纷,对问题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战术层面,基本的策略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最缺乏的是战略层面的思考和协调。而跨国企业和外国政府恰恰是在战略层面在为向中国挥舞“知识产权”大棒作最后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贸易战中,中国方面可能节节败退,巨额利润最终都被外国企业拿走。

需要强调的是,知识产权保护不仅仅是企业或行业的问题,而应当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问题,而这正是中国的“软肋”。在这方面,日本政府是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