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乐与能乐与京剧与变脸

散乐,历史上是指散乐百戏。是在中国古代由民间音乐、技艺发展而成的多种艺术和娱乐表演种类的泛称。大体包括歌舞、器乐、角抵、武术、杂技、魔术以及杂剧等。散乐一词在周代的《周礼•春官仲伯》第二十四卷已有记载。散乐在先秦、两汉时期的表演尚以宫廷为主,南北朝时期已扩展到了寺庙等地,而至隋唐时期,拜那个好玩的隋炀帝所赐,散乐得以有了飞跃的发展,唐朝则基本上延续了隋朝的散乐形式,仍以“俳优歌舞杂奏”为主。至宋代,散乐百戏则已扩展到了城乡市肆。至元、明、清时代,散乐之百戏已大多独立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各式剧种,散乐一称开始逐渐消弥。总的来说,以历史为序,散乐可以说是发于先秦,盛在汉魏,荣于隋唐,流行于元明,衰落在清代,而今则堪称凋零,或曰已融于大众艺术之中。

日本有一种传统戏剧叫作能乐,据说就是起源于中国汉代的散乐之化装剧,在隋唐时传入日本,并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能乐。日本能乐的有关历史题材剧目里的《白乐天》、《东方朔》、《杨贵妃》、《项羽》等中国题材剧目,至今仍占日本能剧的三分之一江山,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可谓是处处可见。当然,反过来,日本继承、发扬并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之完善,之恒久,也已几乎可以说是“先王大典藏夷貊”,正统在番邦了。

日本的能乐在艺术上,由于它已经具备了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舞台艺术等各种元素,因此,观赏能,已可以说是象征修养的一种高雅享受。遗憾的是,我辈俗人,尚没能欣赏过日本的能乐,不过,偶尔从电视上看到的那么几眼能乐表演,那份机械,那份枯燥,那份根本不明其所以然的语言表现,就已经让我辈望而却步失去了花钱花精力去欣赏它的勇气。观赏虽不会去,但对能剧主角脸上带着的那副用桧木雕刻而成的“能面”(面具)倒是颇有兴趣。旅居日本日久,对于日常生活中语言暧昧行动木讷个个都像带着一副“能面”的日本人印象颇深,与能乐演员所带的看似微笑眼角却又如泣如诉;看似悲伤,唇边却又漾出一丝平和笑意的“能面”相印证,“能面”与“人面”忽而重叠,忽而分开,就让人觉得日本人的表与里两张脸更加难以琢磨了。

一直喜欢中国京剧,不仅仅是喜欢京剧演员的扮相、服装,更重要的是喜欢京剧演员那程序化的造型、动作所含的“语义”。机械但又灵活,笨重而又轻灵,一招一式铿锵圆润的演技一直吸引着京剧票友们爱不释“眼”。不可思议的是,带着“能面”的日本能剧演员居然能凭着其拘禁木讷的动作和无法看到其表情的能乐艺术,就能准确地传达出自己的“语义”。从这点来看,应该说,日本的“能”似乎也已掌握了属于中国京剧的这门儿“行为艺术”。当然,日本能乐与中国京剧究竟有何瓜葛,没研究过,尚不得而知。

有时看中国人做事情,觉得虽显张扬但却极富个性,可谓丰富多彩,极具视觉冲击力,就像好莱坞大片一样,刺激而又富创新。也喜欢看四川“变脸”,在那昂扬铿锵的音乐声中,“变脸”演员那灵活迅速、优美优雅的身段、演技,简直就是尽显国人个性,张扬了国粹而又娱乐了世界。

其实,无论是相对于散乐、能乐,还是京剧拟或是变脸,芸芸众生们也都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人生如戏,这在一切文明社会都是如此,因为有许多事儿是不能说但又要表达的,是既需要张扬又需要装傻的,这就需要散乐、“能面”和京剧的行为艺术了,当然,有时能变变脸儿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