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训就有“不学《礼》无以立”之说,《三礼》更是被奉为中国文化的根源性典籍之一。教人达到人生至善之境的四书中之《大学》和被誉为“至高的德”的《中庸》亦都出自《三礼》。可见,包括了《仪礼》、《礼记》和《周礼》三部分的《三礼》自古就是中国人做人的典范。尤其是其中规定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的《仪礼》与解释《仪礼》的《礼记》,看看他们的内容,我们就知道了它们千百年来对后世文明的影响之巨。比如说冠礼,也就是成年礼,是指男子二十带帽,女子十五及笄之礼,其至要是告诉即将成年之人,你要对社会、家庭负责了,明确了成年人的责任感。看看我们现在年轻人的所为,我们也就知道恢复冠礼的重要性了。再比如说丧礼,古时候要求子女要为逝去的父母守孝三年,就是要求子女要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现在看来,守孝三年过于苛刻,但大力提倡尽孝道当非错事,孔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就是此理。还有祭礼,它指的是祭奠天地日月、山川河流之礼,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有一种自然神的崇拜意识在内,但从天生之、地养之、天地万物养育了人类这一角度来看,只有建立了这种崇敬自然的意识,才能促使人们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而在这点上,日本则堪为我们之师,对大自然的敬畏、崇拜使得自然灾害严重的日本的自然资源充分得到了保护的现实,就是做好的例子。所以说,对于今天因深受过度破坏自然而带来的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来看,恢复祭礼实有必要。过去还有一种乡射礼,它教导生活在一个乡村里的人们要树立互敬互爱、尊老爱幼这样一种风气,对于今天缺乏文明礼貌尊老爱幼意识的青少年而言,这些尤其值得提倡。
通过以上的简单介绍和我们从诸多历史书籍、历史影片中对中国古代的礼仪之盛、礼教之严的感受可以看出,是《三礼》奠定了古人的礼仪基础。事实上,自春秋战国时起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止,虽然中国历史经历了无数次的社会动荡、改朝换代,但中国人的基本礼仪都还保持了下来。悲剧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了,自从我们搞起了“破四旧,立四新”、“打倒孔老二”、“批克己复礼”的运动后,中国人的道德观就被彻底颠覆了,从此,我们渐渐生疏了礼仪。以至于今天在道德上,与我们当年的好学生日本以及当初被我们讥为茹毛饮血的西方蛮夷长毛相比,我们已无法望其项背。
《礼记》里尚有一篇《学记》,它主要是阐述社会教育的必要性、教育的意义和方法的。它所强调的根本就是要教人先做一个人,那么,要做好一个人,首先就要从礼仪做起,很难想象,一个不懂礼貌的人会有好的品德修养,一味地单纯追求学科教育而忽略了做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即使将来成才了,也只是一个有才无德的不健全的人。因此,如果能做到从小学就开始厉行礼仪教育,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这样,经过一至两代人的努力,打造出真正的中国风度,恢复中国人自古就有的傲人的中国品格,中国才能真正自豪地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
|
![]() |
2025/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