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后持续引发“暖春效应”,中日两国关系近来“利好”接连不断,先是东海油田共同开发达成共识,紧接着日本自卫队驱逐舰正式启程“访华之旅”,日本外相高村正彦、防卫大臣石破茂也宣布将相继访华,日本媒体又传出福田首相确认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分析人士指出,中日关系新局开端良好,正由情意融融的“暖春”步入生气勃勃的“热夏”,行驶在构筑战略互惠关系的正确轨道,可望为亚洲和世界提供大国睦邻友善的新样本。
“战略互惠关系”定位获高度认同并扎实推进。胡锦涛“暖春之旅”仅仅一个半月,这一段时间的诸多事件考验了中日两国,人们看到,从“地震外交”的真情闪烁到“东海谈判”求真务实,从自卫队飞机救灾风波的平息到钓鱼岛撞船事件的冷静处理,突出体现了一个“大局意识”,即在构建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原则框架内,行事话语,出牌亮招,不给中日大局“添乱”。中日双方在胡温和福田推动下,不断磨合,互释善意,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良好效果。
从目前进展情况看,中日两国都从战略高度极力创造和维护来之不易的“新局”,切实落实中日联合新闻公报确立的70项合作项目,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一般认为,只要中日双方坚守第四份重要政治文件,互相理解、体谅、尊重和信任,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大局不可逆转。也正是在这样大背景下,累积多年的东海问题谋得“互利共赢”,“毒饺”事件悄然淹没。“暖春效应”确实令人欣慰和惊喜。
“东海模式”将成为中日对话解决争议问题的一个范式。东海问题长期困扰中日关系发展,甚至被看作是中日之间“一个最具爆炸性的敏感问题”,6月18日,中日双方同时宣布“东海共同开发达成谅解,取得重要突破”。人们注意到,这个“重要突破”更在于它的智慧性和务实性,首先是它不涉及主权问题的情况下进行共同开发,既不影响当事国在海域划界问题上的立场,也不影响最终的划界结果,只是“过渡性安排”,其目的在于超越分歧,为争议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其次是它的互利共赢,化冲突为合作,有利于发展两国关系和稳定东海局势,同时通过联合勘探和商业开发,将为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显见,中日两国从发展双边关系的大局出发,对话协商,搁置分歧,寻求双方利益的共同点,缓解领海之争这样的“世界性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正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称妥善解决东海问题“显示双方有能力、有诚意处理两国间的敏感问题”。日本外相高村正彦也表示,这是双方无论在怎样困难的问题上都能通过对话加以解决的良好例证。可以认为,今后像这样的和平解决问题的方式,将成为中日发展战略互惠关系,建立相互信任的“钥匙”。
用智慧和理性绕开并破除历史死结。与高调宣布东海合作开发相比,中日两国对日本自卫队舰艇“涟波”号访华显得较为谨慎低调,细心安排。一是强调这是根据中日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而进行的一次友好访问,作为中日防卫交流的一环,是对中国军舰的“回访”;二是“涟波”号特意装载一批地震灾后救济物资,使之也肩负了和平与友善的使命,同时也非常巧妙地弥补日本自卫队飞机运输救灾物资未果的遗憾。
中国在宣布消息的同时,官方媒体还特意发表日本问题专家的吁请中国人“应以自信平和心态接纳日舰访华”。强调中日防务交流的目的既是在防止历史的重演,也是在为子孙后代创造和平的环境。日本自卫队部队二战后首次访华,日本军舰时隔60多年出现中国,其背后的深刻政治意义可足善意解读。但由于深重的历史印记,中国方面承受着巨大的民族感情压力。中日双方正在理性地面对历史、跨越历史,周全而和谐地处理敏感议题,消解民间情绪。在中国这方面,在勿忘历史的同时,逐渐淡出历史的悲情,也是一种大国情怀的体现。
救灾外交引为佳话增加两国互信。这一个半月来,中日两国相继发生的震灾,同时也演绎了一段段患难真情,善意互动的佳话。胡锦涛访日回国的第三天发生四川大地震,日本政府率先向中国表示慰问,并提供紧急援助和救援队、医疗队,最近日本有关方面又向中方赠送阪神地震重建资料。6月14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7.2级地震,胡锦涛和温家宝也在第一时间向福田康夫首相发了慰问电,并捐款10万美金。中日两国在灾害面前相互同情、相互支持,体现了两国民众同舟共济的情怀,加深了民间友好感情,也折射了胡锦涛“暖春之旅”的积极影响。善意赈灾成为 “中日两国在战略互惠关系中合作的新亮点”。
人们相信,即将开展的中日高层密集互访,包括胡锦涛主席赴日参加G8会议、福田首相来京出席奥运会,新的“胡福会”将深度释放“暖春”的热度,使中国两国关系“新局闪亮,好景常在”。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30 |
|
![]() |
2025/6/30 |
|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