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调查 中国留学生在灾区深感变化(图)

胡冬竹在都江堰街头进行社会调查。(《日本新华侨报》图片)

亲身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日本上智大学大学院中国留学生胡冬竹6月2日进入四川大地震重灾区都江堰市,开始了对当地的调查。36岁的胡冬竹激动地说道:“现在距离我童年经历的唐山大地震已经32年了。我就是想结合当年遭灾的经历,对比两次大地震后中国的变化,看看强盛起来的祖国是如何战胜这次巨大的天灾。”此后,她将把调查报告提交给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1976年7月28日凌晨,4岁的胡冬竹正熟睡在北京的家中。突然,强烈的地震席卷了华北平原。她至今仍鲜明地记着爸爸抱着她在黑暗的楼梯中急奔而下的情形。其后的半年时间他们一家是在一所中学的操场上的“抗震棚”中度过的。

那次地震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国的社会还处于较落后和混乱的局面,当时也没有公布详细的死伤数字,10年后才知道那是世界上20世纪伤亡最大地震灾害。

这次,胡冬竹在东京浅草的住所得知祖国再次遭受到特大的地震灾害时。随着受灾情况不断从各种媒体传来,32年前惨痛的记忆逐渐在心中被唤醒。看到大量的中国志愿者在灾后赶往灾区开展救助、中国政府率先接受了日本急救队的援助,她觉得自己一定要亲眼看看灾区了。

几天下来,胡冬竹看到,与唐山大地震后不同的是,地震灾区不再是中国的“隐私区”。“心理干预”,采用人性化的科学手段来缓解灾民的心理情绪,这是过去不曾有的;大量国外救援队的涌入,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大量帐篷的引入,也是以往那种“抗震棚”所不能比拟的;20多万志愿者在为灾民工作,更让人看到中国的变化。

变化不止这些。胡冬竹说要在灾区进行7天的社会调查,要通过文字把更多的变化表述出来,让日本民众也来了解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