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暖春常在需树立真诚的政治互信

暖春5月,鲜花盛开。胡锦涛主席带着中国人民发展中日关系的友好感情和坚定信念,踏上了“暖春之旅”。

5月东京,举世瞩目。全世界尤其是亚洲的人们有足够的理由关注这次访问。中日两国首脑通过会谈共同谋划未来两国关系的美好前景,而东亚这两个巨人的握手将对地区乃至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国家主席时隔10年对日本的国事访问,是中日关系历经坎坷,经过“破冰·融冰·迎春”三个阶段的努力后,终于实现“基于共同战略利益基础的互惠合作关系”的结果。可以说,胡锦涛主席的这次访问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里程碑,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新起点。

中日关系走到今天,既包含着某种历史的必然,也包含着双方坚持不懈的努力。无论是古代中华文明对日本列岛的孕育滋养,还是近代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祸患以及由此产生的中华民族的全民觉醒,中日都不曾处于同一发展的水平线上。至于战后分属东西方的不同营垒与由此产生的意识形态分疏以及长期处在美国卵翼下的日本在处理对华事务上唯其马首是瞻,中国与日本一直是一对看似很近实则很远的邻国。在冷战结束后的大国关系调整中,中国与日本第一次面临着综合国力旗鼓相当的局面。这种前所未有的对等和接近曾使双方都面临着如何处理与对方的关系这一课题。

回顾过去的10年,冷战早已结束,但遗留下来的冷战思维仍使得某些日本政治家视中国的发展为威胁。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双方的有识之士的多年努力,中日关系终于回到正常的国家关系轨道。今天,当中国领导人展示出泱泱大国的气度与四海一家的襟怀,日本领导人也改变了小泉等人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错误做法时,两国在经贸科技领域的互补性以及节能环保领域的共同利益不仅夯实了政治关系的基础,也带来社会文化交流的飞跃发展。

当然,作为东亚的两个毗邻大国,中日之间也必然面对着国家战略利益的对峙与分歧,多年积淀下来的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利益纠葛在一起,更是难于一蹴而就地解决。抛弃冷战思维与旧的零和博弈观念、树立真诚的政治互信、立足大局和放眼长远就显得十分必要。唯其如此,两国关系才会避免寒流,暖春常在。(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