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新娘”不可忽视的“精神卫生”

3月8日,一位名为徐莲峰(日本名字叫“手岛真奈子”)的华人女性在鹿儿岛奄美市的家中杀死自己3岁的儿子,然后自杀未遂,3月14日被警方逮捕。这是日本华人社会的又一曲悲歌。

据日本法务省的统计,2005年,日本每17桩婚姻中,就有一桩是日本人与外国人结婚——其中大多数是日本男人与中国女性的婚姻。2006年和2007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每年平均有4000名中国人和日本结婚,但同时有1000多名中国人和日本人离婚。尽管3月2日的《日本时报》刊登了该报记者Michael·Hoffman撰写的题为“日本张开双臂欢迎中国新娘”的报道,但仍然可以看出在日本的“中国人新娘”并非都处在幸福之中,甚至还有这种杀子后自戕的惨案。

从目前获悉的讯息来看,徐莲峰在家中并没有受到日本人丈夫以及亲属的歧视和欺辱,只是由于自身不愿意和邻里来往交际,最后成为一个日日囿于家中电脑前的“网迷”,精神状态逐渐发生变化,以致剑走偏锋,酿出令人心痛的血案。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新娘”在“精神卫生”方面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远走他乡带来的就是远离亲人,远走异国产生的就是语言迥异。这种和亲人分别后的寂寞感、孤独感以及语言障碍的难以克服感,都会让人的内心产生一种焦急、焦虑、焦躁,会千方百计寻求一种转化迁移。如果方法和方式得当,则会较快进入适应的状态,然后逐步调整,渐渐“入乡随俗”,开始在异国的发展。相反,则会沉溺在这种情境中不能自拔,最后的结果就是“梦”的破灭,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乃至生命的代价。

因此,“中国人新娘”应该注重自己的“精神卫生”建设。在这个方面,已经“国际化”的日本社会还没有顾及到这个“国际婚姻”的细节,各大城市还没有开辟为“中国人新娘”化解精神苦闷的类似心理咨询的场所。基于此,“中国人新娘”就应该尽量多与邻里接触来往,尽量多与同胞交际沟通,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交往中学习交往,一步步打开自己的“新天地”。孤独是不能靠持续的孤独来战胜的,语言障碍更不是靠独居家中可以逾越的。唯有在“走出国门”后坚持“走出家门”,“中国人新娘”才有可能缩短与幸福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