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激情四溢到平实求信的中日青少年交流

应中国政府邀请,日本青少年友好使者代表团一行1000人陆续抵达中国访问,参加“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活动,并得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接见。这是自1984年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以来,日方人员访华规模最大的一次。

新中国成立后20年,限于复杂的局势,中日两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国民不能正常往来。许多日本青年被迫驾驶小船偷渡,或绕道巴黎、莫斯科、香港,访问中国,渴望友好。有人为了访华推迟婚期,被公司解雇,甚至不顾警察镇压,抗议外务省不给签证,冲破层层阻挠,实现访华愿望。

当时,两国青年互相签名互赠礼物,紧紧握手拥抱,不愿意松开,最后洒泪而别。那个时期的中日友好宣传画,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背景红旗招展,中日青年满脸朝气和笑容,手拉手,肩并肩,昂首阔步。

显然,囿于时代特点,两国青年交往充满热情和激情,搀杂了过多的政治因素,难以持久和充分理性,但是友好事业终于在艰难中开始起步,并最终促成了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交往,汇成滚滚洪流。

1984年,在时任中共总书记胡耀邦的力主下,中方直接向日本47个都道府县、200多个日本团体发出邀请,盛邀3000名日本各界青年访华。这是中日两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壮观的青年交流,是中日恢复邦交后、中国改革开放开启国门后的青年交流,意义非同一般。尽管由于种种原因,1986年以后,扩大和巩固这次重要活动成果的后续工作停止了。但是,这次规模宏大的交流在两国青年中培养出一大批致力从事中日友好事业的骨干力量,他们至今仍然活跃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两国的友好交流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多年前,由于日本政府和右翼势力倒行逆施,两国关系恶化,两国青年不同程度地存在互相厌恶、仇视的态度,以致出现“愤青”这个专有名词和群体。这个期间虽然也有中日青年的不同规模和层次的联欢活动,但距离与隔阂通过简单的握手表现出来。

青年,是中日友好的继承者和开创者;青年,应该是可爱的乐观派。胡锦涛主席倡导“举青春之力,谋世代友好”,应是对中日两国青年的寄语。如今,两国青年相聚联欢,虽然不再有热情拥抱,不再淌激动泪水,不再喊革命口号,但可以有更加真切的了解,从而确立信任、信赖的出发点,促进中日关系也由此进入更加理性平实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