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微观:中日媒体的使命和责任

相对于福田访华前后的氛围和态势,近期中日关系的负面消息似乎明显增多:除了东海问题进展依然举步维艰外,“毒饺”事件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国2月份对日蔬菜出口量更是锐减四成。

客观地说,东海谈判因为既关涉两国的核心利益──未来能源安全乃至领土主权完整,又面临较为严重的分歧,一直以来就举步维艰,近期未能突破实属意料中的事情。但明显的积极信号如双方都在探寻各自利益的新交汇点和最大公约数,求得新的妥协途径和均能接受的新方案,以尽快实现这一问题的突破等,媒体却未能给予足够重视。

对看似愈演愈烈的“毒饺”风波,虽然双方暂时未能取得一致,而且也不排除未来会给中日贸易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但必须清醒认识的是,中方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显然有着高度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也一直在从技术、机制、国际合作等多个角度扎扎实实地进行着改进和加强工作。

同时,中国是日本最大的水产品供应国、第二大农产品供应国。虽然近期对日蔬菜出口受风波影响而锐减,但由于中国蔬菜以及农业和水产品长期出口日本,质量安全显然是经得起考验的,显然早已形成价廉物美的竞争力,因而可以相信,在查明原因、强化检验、增强合作等弥补措施到位后,这一风波将很快成为过眼云烟,中日食品贸易必将迅速恢复到良性轨道并继续发展。

纵观近期中日关系的上述负面消息,在传播上有如下特点:一是日本媒体率先报道并竞相炒作,而且不少报道要么捕风捉影、夸大事实,要么肆意联想、上纲上线,而中国媒体的报道则继续保持了冷静和克制的态度;二是两国网民在因特网上对这些事件的议论广泛,而且都带有强烈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侮辱谩骂更是不少;三是与传媒报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日官方都始终保持了谨慎克制和相互理解的态度。

在中日关系改善来之不易而两国民间民族主义情绪仍居高不下的敏感时期,媒体无疑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所在,本着积极、负责甚至前瞻的态度对待两国关系中的敏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