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客居日本多年,身处灾害频发、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的异乡,却有着对灾害的不同感受。日本也有“春运”甚至“夏运”,8月盂兰盆节返乡及其他“黄金周”都会出现客运高峰,且上班族每天平均需要乘电车3个小时左右,每天都在上演“国民大迁徙”的剧目,而且日本台风、海啸、地震等时有发生,电车运行也偶尔会有大故障。
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日本的对应是“软硬兼施,无微不至”。包括各类机器在内的应急机制硬件,马上运作起来。各类日本式温情服务的工作人员,也会像自家着火一样,急火火地进行检修、排除故障或灾害影响,车站广播反复向大家致歉,详细说明事故原委及现有处理方法、进度等,或者指引大家如何换乘、办理故障证明及车票补偿等服务手续。久而久之,遇到灾害、大事故,民众也像是早就估计到似的,极少有人吵闹、拥挤。日本为什么能这样?据笔者粗略观察,至少有三大意识。
一是从小养成的危机承受意识。日本从幼儿园、小学教育就重视灾害及忧患意识的教育灌输。防灾教育、“避难训练”都是必修课。诸如列岛沉没论、资源匮乏论、生存危机论等,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这就是日本常说的“国民心理准备”。
二是面对灾害时的全民同在意识。受灾的通常是少数人,但日本只要一有灾害或事故,就将其视为“全民灾难”,电视广播马上停播现有节目,电视画面上全是实况报道的灾害消息,逼得你不能不身临其境。日本媒体好像专门就是报道灾害等“阴暗面”的,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光辉业绩”等少有宣传。
三是自主防范的社会组织意识。日本有3000多个市、区、町、村,其自主防灾组织率高达6成,多数家庭加入其中。日本介于“国”与“家”之间有一个强大的“社会”,负责“防患未然”,也承担灾时“冲锋陷阵”及灾后“恢复重建”。日本最重要的防灾组织“消防团”,民众的参与度非常高,有的人下班后,都要赶着回家参加“消防团”的活动。
在灾害面前,很少见到有日本人怨天尤人的。这背后体现的是一个国家不为人知的一面。(作者系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长)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
|
![]() |
2025/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