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情结

春联的由来很久,据说先是由《山海经》里的一则关于神荼、郁垒两位神将驱鬼的故事而来,后来,人们在除夕把这两个神将的画像刻在桃符上挂在门前用以驱邪,到了唐代又由唐太宗梦斩泾河老龙的故事而让秦琼和尉迟恭接了神荼和郁垒的班,充为门神。

至于桃符换成了春联,则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国主孟昶所赐,他在公元964年的除夕把一句“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刻在了桃符上,这就成为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此后,文人学士们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的风气也便逐渐流传开来。

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王安石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应算是对当时的春联热最贴切的写照吧。而真正让春联普及万民的还是明太祖朱元璋,马脸皇帝一时心血来潮,在除夕前日,命令公卿士庶,除夕日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以表示新朝新气象,并亲自在除夕日上街巡视,还赠给了一户不会写对联的屠户一副流传至今的名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从此,贴春联渐渐成为了中国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那红底金字或红底黑字充满喜庆及美好寓意的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等表现了人们期盼吉祥、幸福的各种春联,千百年来,成为了人们的春节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打小时起,就喜欢热闹,因此每到春节前,总会到市肆中闲逛,也总愿驻足在当场为人书写春联的先生的桌前不肯离去。凛冽中,先生蘸着用炭火烤着的墨汁挥毫作对的情景一直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不仅艳羡先生的字好,更艳羡先生那用不完的智慧。市肆中,三教九流都来求字,先生都能按其职业为求字之人飞笔题对,至今还记得的一些对子,比如为茶叶店写的“春共山中采 香宜竹里煎”,为酒馆写的“铁汉三杯软脚 金刚一盏摇头”,为化妆品店写的“西子增妍 嫫母掩丑 何郎如傅 荀令曾薰”,给毛笔店写的“鸡距鹿毛 花开五夜 鼠须麟角 力扫千军”,还有给新华书店写的“广搜百代遗篇迹追虎观 嘉惠四方来学 价重龙门”,以及给钟表店写的“刻刻催人资警省 声声劝尔惜光阴”、为理发店写的“虽然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为药店写的“是乃仁术也 岂曰小补哉”等等,奇句妙联可谓不可胜数。

也许是缘于国人大都讲究“一年之计在于春”之故,人们企盼在新的一年里生活会更美好,而这种企盼就体现在纷纷选购吉祥的春联、以期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估计这就是国人对春联情有独钟的缘由吧。如果说,对于国人,春联是一种气氛,是一种喜庆的渲染,是一种预示可以大吃大喝、好好玩几天的期盼的话,那么,对于离家的游子,尤其是海外游子,春联,它还预示着游子们对儿时的怀念,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渴望与亲人团聚的一种内心的躁动,这些总和,也许就是人们的春联情结的全部吧。